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来源
◆文物健康评测
◆文物本体修复保护
◆文物预防性保护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
标准
◆承担单位:上海博物馆
◆立项时间:2013.06
◆结项时间:2015.07
关系
诊病
治病防病
核心
预防性保护理念
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调控、管理,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

核心
预防性保护方法
◆从源头控制
◆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
◆实施调控措施
◆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
◆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措施
核心
预防性保护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调控
◆日常养护
◆健康评测
资质
《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
◆相应业务范围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不具备该资质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预防性保护方案
内容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1.封面
2.前言
3.设计依据
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5.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
6.工作目标
7.具体措施
8.实施进度
9.保障措施
10.经费预算
11.各方签章
12.附件
1. 封面
◆封面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封面二:具体方案名称
◆封面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制信息表
封面三
封面三
2. 前言
2.1单位基本情况
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
2.3 工作需求
2.4 工作目标
2.5 实施周期
2.6方案编制委托情况
2.1 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
◆级别
◆地理位置
◆地址
◆……◆面积◆开馆年月◆历史沿革◆单位人数
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
◆馆藏文物总数
◆珍贵文物数量
◆文物材质类别
◆建筑概况
◆展厅概况
◆库房概况
◆……
2.6 方案编制委托情况
◆委托单位
◆设计单位
◆委托时间
3. 设计依据
3.1 法律法规
3.2 文件
3.3 标准
3.4 研究成果
3.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3.2 文件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
◆地方相关文件
◆博物馆相关文件
3.3 标准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文物运输包装标准》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甲酸和乙酸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氨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调湿材料》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
◆……
3.4 研究成果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2006BAK20B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0BAK67B15)》◆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
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4.1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4.2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4.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4.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
4.1 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
◆建筑/展厅/库房的功能与分布
楼层、面积、分区
◆收藏和展示文物情况
数量、等级、材质
◆文物主要病害状况
4.2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等级、业务范围
◆机构设置
◆人员队伍
◆场所和装备设施
◆主要技术成果
◆……
4.3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
◆环境监测设备及手段
◆环境调控设备及手段
微环境、小环境
◆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设备
◆文物消毒装备
◆文物养护设施
◆文物防震措施
◆展柜/储藏柜/囊匣等配置及运行情况
4.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
◆职能机构设置
◆管理制度建设
◆岗位与人员队伍配置
◆管理实施
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
5.1检测概况
5.2温度和相对湿度
5.3污染气体
5.4光照水平
5.5生物和微生物
5.6藏展材料
5.7评估意见
5.1 检测概况
◆检测时间
◆检测人员
◆检测对象
◆检测环境因素
5.2-5.6 检测方法
◆便携式检测设备
◆存储式连续记录仪
◆在线式监测设备
◆实验室采样分析
5.7 评估意见
◆检测结果与分析
◆预防性保护现状评估
◆现有优势
◆存在问题
6. 工作目标
在“洁净、稳定”预防性保护理念指导下,根据评估意见提出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调控、文物养护措施、文物藏展设施、文物防震、专用保护修复装备、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数量和周期。

7. 具体措施
7.1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7.2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措施7.3 完善馆藏文物养护措施
7.4 配置珍贵文物藏展设施
7.5 提升文物防震能力
7.6 改善文物科技保护条件
7.7 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
7.1 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
◆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配置
监测点部署
区域监控中心建设
◆离线检测分析系统建设
无动力扩散采样器
便携式检测设备
实验室检测设备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7.2 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措施
◆展柜/储藏柜等微环境质量调控措施
调湿剂、吸附剂
净化—调湿器
文物囊匣
◆展厅/库房等小环境质量改善措施
除湿机、加湿机
净化器
◆配备藏展材料评估筛选手段
薄膜试片测试法
7.3 完善馆藏文物养护措施
◆防尘
◆防虫
◆防霉
◆清洁
◆消毒
7.4 配置珍贵文物藏展设施
◆文物储藏柜架
材料
空间
◆文物展柜
展柜改造
◆文物囊匣
样式
辅助材料
环境调控材料
7.5 提升文物防震能力
◆展陈文物、库藏文物
◆防震设计
地震作用效应分析
安全性能验算
◆防震措施
传统防震措施
隔震与减振措施
◆地震应急管理
7.6 改善文物科技保护条件
◆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
◆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装备
◆文物保护修复专用设备和工具
7.7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
◆机构
◆岗位
◆人员
◆制度
◆工作程序
◆应急预案
8. 实施进度
◆实施周期
◆起止时间
◆各时间阶段具体工作内容
9.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技术保障
监督、检验、验收、服务
◆资金保障
资助资金、配套资金
◆实施和运维过程
10. 经费预算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项目总预算
◆各项分预算
◆经费预算说明
11. 各方签章
12. 附件
◆委托书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含相应业务范围
◆文物信息与囊匣信息
文物尺寸
囊匣尺寸、样式
总结
◆理念引领,意识先行
◆标准指导,技术保障
◆量体裁衣,解决问题
◆建立机制,长效管理
案例:上海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
◆1952年开放,1996年新馆对外开放
◆101.9万件藏品,14.29万件珍贵文物
◆建筑面积39200m2,陈列面积10912m2
◆11个专题陈列室,3个临时展厅
机构设置
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岗位
◆文物修复研究室
研究重点
◆技术研究
无线传感监测
无动力扩散采样分析检测
调湿剂与吸附剂
展藏材料评估筛选技术
无酸纸及文物包装
展柜研发与照明系统
技术培训
◆管理系统
文物保护标准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监察管理办法(试行)》◆应用研究
监测评估
恒温恒湿循环净化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