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第一章小麦介绍与种植现状第一节小麦简述小麦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
小麦播种季节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按麦粒粒质可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按麦粒颜色可分为白小麦、红小麦和花小麦。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
小麦在我国种植区域广泛,全国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所有农区无不栽培小麦。
目前,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我国粮食作物第二位。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
《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第二节小麦种植现状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小麦品质十分重视。
针对"农产品难卖"问题,国家一直在审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政策正在转变职能,搞好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主办的产销协调和供需见面会就已召开两届,去年在河南,今年在山东。
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中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已经占小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进口量正逐年减少,以产顶进。
国家还准备将优质小麦方面的经验推广到大豆等每年进口量很大的农产品上。
我国小麦生产常年面积和总产量为粮食的25%和22%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迅速。
据统计,到2001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90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和弱筋小麦国标的小麦有3200万亩,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但是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质的问题。
我国小麦质量的主要不足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短,我国小麦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
二是量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小麦需求总量在1.1亿吨以上,而全国小麦产量仅1亿吨左右,缺口1000万吨,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需求差距更大。
三是经营和成本问题。
我国小麦经营中介组织发育迟缓,经营机制、市场发育、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无力推动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
同时,小麦生产成本普遍提高,从1990年至2000年,我国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15元上升到265元,提高了1.3倍。
为全面提升国产小麦的质量水平和生产水平,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快速发展,农业部制订了"十五"期间我国优质安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每年总投资5亿元,重点建设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强筋小麦4100万亩,长江中下游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弱筋小麦1300万亩,大兴安岭沿麓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强筋春小麦600万亩。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良繁中心、品质检测监测及中试中心、标准化生产工程体系、商品生产基地和中介组织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章小麦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小麦生物学特征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
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
2、这种植物的子实。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
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
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3、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
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第二节习性和种植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
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大、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有的地方比较暖和,春天就下种,夏天就可以收割了。
但这种麦子和秋天种的相比,没有经过四季的洗礼,有微毒。
北方人种麦子用漫撒的方法,南方人种麦子用撮撒的方法,所以北方的麦子皮薄但面多,南方的麦子则刚好相反。
据说,收割好的麦子和蚕沙放在一起,可以防虫。
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约为总面积的6~7%。
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第三节小麦的其他特性一、小麦营养分析:1. 进食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2. 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3. 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二、小麦适合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1. 适宜心血不足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伤欲哭,古称妇人脏燥(癔病)者食用,也适宜妇人回乳时食用;2. 患有脚气病、末梢神经炎者宜食小麦;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者,宜食浮小麦。
三、小麦食疗作用: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
小麦皮治疗脚气病第三章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我国秋播小麦的冬性程度:南方品种春性较强,向北推移增强,华南、长江流域的品种以春性为主,海拔高的地区有少数冬性品种,黄淮平原以半冬性和冬性为主,北部麦区和新疆地区冬小麦多属强冬性,东北、西北、北部麦区品种属春性。
第一节、良种准备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良种是获取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作用。
1、选用良种的原则: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
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2、种子的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豫麦(郑农7号)1.品种来源:1982年由郑州市农科所用矮3号//(孟县201×牛株特)/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
1994年审定命名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1998年定为国审小麦品种。
2.特征特性:豫麦34号属弱春性大粒品种,分蘖力中等,千粒重45g,白粒角质,株高80cm左右,抗伏倒力强,早熟,成熟期同豫麦18号,高抗白粉病、条锈病,综合性状好。
熟相欠佳,易感蚜虫。
3.品质状况:豫麦34品质优良,其容量802g/l,蛋白质含量10.41%,湿面筋32.1%沉降值55.5ml,吸水率62.6%。
面团形成时间8.1分钟,稳定时间10.3分钟,面包体积732cm3,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与国外进中的加麦2号小麦相近。
4.栽培要点:豫麦34是一个高产、优质、晚播早熟新品种,适宜我省中北部地区中晚茬种植。
播期以10月10日左右为宜。
播量每亩7~8kg,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
返青、齐穗期注意用粉锈宁防治叶枯病,喷洒磷酸二氢钾及氧化乐果防治蚜虫。
辽春6号,扬麦5号,扬麦13,扬麦16,镇麦4号,郑麦9023,宁麦2号等第二节、整地准备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
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磷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1-2公斤等。
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
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
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第三节、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仅能调控小麦的群体结构,还会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
1、适时播种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
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
播期过晚的缺点是: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
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
一般的小麦在10月5-10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2、适量播种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
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
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
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播种深度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