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睛和眼镜》教案1

《眼睛和眼镜》教案1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本章“透镜及其应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这一发展的理念。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本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课堂结构上,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分析问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成因”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视矫正”的探究和“眼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确用眼和护眼,体现物理教学的人本观。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水、蜡烛、光屏、火柴、眼球模型、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等。

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

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3•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4•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通过阅读和画图理解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了解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

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实验:利用充水的透明橡皮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实验器材: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水、蜡烛、光屏等。

实验步骤:通过实验理解1 •将透明橡皮膜、注射器、水、乳胶管、眼睛的调节作止水夹按图1装配,利用注射器可以改变透学生按要求进行用。

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从而改变橡皮膜的厚薄程度,改变焦距。

2 •透明橡皮膜和水构成凸透镜,其共同作实验。

用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先让蜡烛在距离凸透镜较近处,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这相当于眼睛观察较近处的物体,记下此时透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和橡皮膜的厚薄程度。

3 .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透明橡皮膜内的水应该多些还是少些?橡皮膜是厚些还是薄些?图1实验结论:人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教师介绍:眼睛的调节还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物距改变时,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焦距。

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

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称为眼睛的远点。

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称为眼睛的近点。

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 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叫做明视距离。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 cm左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请几位同学上台,其中几位视力正常的同学,几位是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学生配合进行实摘掉眼镜,配合实验。

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验。

的卡片,让同学们从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问题: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

这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讲解: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从活动中得出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

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

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

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近视眼镜一副、火柴等。

实验过程: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使光屏上呈现烛焰像。

2•如图2所示,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 将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渗透用眼卫生教育。

学生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图3 .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

沿靠近凸透镜 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 的像。

实验结论:近视眼在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 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

凹透镜 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能 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思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 正方法。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 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

引导学生设想用 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 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 体。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弓I 导学 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 眼的矫正。

远视眼在观察近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 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

凸透镜 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能 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 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 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 投影相关知识。

1. 透镜的焦度(①):透镜焦距的倒数。

公式:①二1/f (f 为透镜焦距)《眼睛和眼镜》同步试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 任务。

理解远视眼的 矫正方法。

一、选择题1. (2013 •淮安)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1,则正确的说法是()A •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B •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C.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D •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答案:D解析:根据图1可知,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该眼是远视眼;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即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配戴会凸透镜。

2.小丽配戴200度的远视眼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B .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C.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变小了D •小丽透过眼镜看书,书上的字变大了答案:B解析: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所以要配戴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

故A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 v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她的眼睛变大了,故C不符合题意,D也不符合题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B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C.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D •远视眼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答案:A解析: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远处某点传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

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因此选项A正确,B错误。

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远视眼,应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选项C、D错误。

4.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A.与实物等大、倒立的实像B .放大、正立的虚像C.缩小、倒立的实像D .缩小、正立的虚像答案:C解析:眼睛相当于凸透镜,它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使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