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看看下面的“者也”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词,这样)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4、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胡、恶、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1.用疑问代词的。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而彼且奚适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恶乎待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
2.用疑问语气词的。
壮士,能复饮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被动句也有无标志的
戍卒叫,函谷举洎牧以谗诛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句,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2、省略谓语动词。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跪请秦王
3.省略宾语。
①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遂拔以击荆轲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②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竖子不足与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介词的省略。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臣少仕伪朝
五、变式句(倒装句)
所谓的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
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渺渺兮予怀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几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常常有表否定的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殆。
(弗殆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莫之夭阏者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大王来何操?(操何)乐夫天命复奚疑子何恃而往?(恃何)彼且恶乎待哉?
沛公安在?(在安)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技经肯綮之未尝唯你是问
3、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常见类型有: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的子孙)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