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70年代以前,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用信息加工过程,大量刺激信息在通道中竞争性通过的瓶颈现象( Bottleneck)类比注意过程,将这种注意理论称之为瓶颈理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滤波实验方案(Filtering paradigm)或双刺激方案(Double stimu-lation paradigm),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通道对被试呈现大量字、词,在记忆负荷下,测定反应的正确率。

这类实验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妨碍或降低对未注意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据此,把注意看成大量的刺激信息在单一通道竞争过程中,发挥选择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种选择作用发生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早期,故又称之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Early-selective model)。

与这种模型相对应的是晚期选择模型(Late-selective model),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决策过程,即在产生知觉以后和给出反应之前,注意发生重要作用。

克尔(B. Kerr,1973)把这两种注意模型融合为一体,提出了单一有限容量的中枢处理器模型(A
single limited-capacity central processor,LCCP),认为在同一瞬间,只能很好地进行一种心理活动,其他心理活动或次级作业任务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LCCP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传递刺激、反应决策或形成假设,但在某一瞬间只能完成一项,多项任务只能分时地串行进行。

所以,这是一类有容量限制的有意注意(Con-scious artention)。

波斯纳和斯奈德(1975)提出: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激活过程。

卡纳曼(D.Kahneman)和持雷斯曼(1984)将这类过程按自动性程度分为3类:
(1) 强自动性知觉过程,既不为分散注意所妨碍,也不力集中注意所增强;
(2) 部分自动性过程,虽然它能在分散注意时完成,但集中注意力可使作业成绩更好;
(3) 偶然的自动性过程,一般需要注意参与,但有意不注意时也能正常进行下去。

70年代中期以来,在注意研究中更多采用选择集实验方案(Selective-set paradigm)。

在被试记忆负荷较小的背景下,测定被试对少数刺激物或刺激物某一特征进行选择反应的反应时。

这类研究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能显著加速时期望目标的反应。

这类研究还发现了3个基本事实:非注意材料的语义加工、分类效应和阐下知觉。

这3类事实对注意、知觉和记忆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线索。

就注意理论而言,这些事实证明非注意通道中阈下刺激的加工,对注意通道的知觉没有干扰作用.,但在知觉形成中非注意通道的加工,往往补助注意通道的知觉加工,使客体的某些特征不致漏掉。

利用Stroop效应的实验有力地证明
了这一点。

总之,选择注意的控制过程和非注意的自动过程,是并行互补的信息加工过程。

自动加工的通道是多重并行而互不干扰的,并没有容量限度。

同样,容量有限的选择注意通道也可以进行多重并行加工,只不过根据加工深度要求的不同,对有限注意资源(Atten-tional resource)进行适当分配,形成了对多项任务的分配注意。

由此可见,70年代中期以前,注意理论主要是单一通道滤波理论,或称瓶颈理论。

而70年代中期,由于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的概念,使注意理论变迁为多通道理论,即包括有限注意资源分配的选择注意通道,又包括不耗费资源的自动加工通道。

两类通道相互补充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就是注意变换的动力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