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课件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 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 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 物>荒漠植物
气候
温度高 降水多
风化强度大、速度 快;微生物活动旺 盛。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 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 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 到两米。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 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固体占 50%,其中土壤矿物质占45%, 土壤有机质占5%;土壤孔隙占 50%,内含水分和空气,各自占 比约为1:1。 土壤生物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 中。
20%-30%
20%-30% 5%
45%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 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 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 志。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 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空气: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 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 很大的流动性。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森林土壤剖面图
土壤剖面构造
森林土壤剖面图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 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 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 黑色或黑色。
土壤剖面构造
森林土壤剖面图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 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 失,颜色较浅。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 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 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基础上形成的。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 基多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 多。
生物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 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 水化赤铁矿。
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 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 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 育,极易渗水。
土壤的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 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 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 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 土壤质地。
20%-30%
20%-30% 5%
45%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征之 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黑龙江的黑土景观
云南东川的红壤景观
归纳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区域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示意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也可以作为判断和研究 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 特征和演化的依据。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 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 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 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构造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 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 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 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最为复杂。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生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 物 循 质。 环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
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 表层。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生物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 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 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 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 土体上部。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 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 区。
地貌
高度
坡度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 分、物质的转换。
坡向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 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 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 土。
土壤
导入
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 土壤铺垫在社稷坛中,东 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 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 色,中央为黄色。
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
不同土壤的颜色为何有差异?影响土壤 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导入
还记得你小时候玩 过的泥巴吗?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 泥土可以捏成型而 有的不能,这是土 壤的什么特征决定 的? 为什么会有差异不 同的土壤,是什么 影响形成的?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 作物生长。
活动: 观察、感受土壤
1、户外找一个自然土壤 剖面,拍照,说出里面包 含了哪些土层?
2、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 块土壤,用手捏紧,观察 体积变化,说明原因?
3、取小块土样用手捏 紧,感受其中的水分? (通常分为干、稍湿、 润、潮、湿五级)
Part two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 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 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剖面构造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森林土壤剖面图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
自然土壤经 过人为耕作 就变成耕作 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图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 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 暗。 犁一底般层15:-3又0厘称米亚厚表。土层,土层紧 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 用。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 土和黏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 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 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 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 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 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 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 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 理想土壤质地。
时间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土层分化越明显。
课 标
Content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目 录
Content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Part one
观察土壤
土壤的组成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