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整合提升
微专题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1.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灌丛和苔原等,其中森林主要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2.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苔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可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如下图。
【专题训练1】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
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第(2)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
答案(1)C(2)B
微专题二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
CO2、H2S、N2O。
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
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专题训练2】
(2017·浙江4月学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故B错误。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故C错误。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D错。
答案(1)C(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