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摩擦力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会求滑动摩擦力。
3.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知道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5.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滑动摩擦力(1)摩擦力①摩擦力是自然界常见的力,是在两个相互□01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02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②分类:摩擦力分为□03静摩擦力、□04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等不同类型。
(2)滑动摩擦力①定义: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05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06相对滑动的力。
②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与物体的□07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③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08正比,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f=□09μN。
比例系数μ叫做□10动摩擦因数,μ值与接触面的□11材料及□12粗糙程度有关。
④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13相对滑动。
2.静摩擦力(1)定义:当两个彼此接触、挤压的物体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具有□14相对滑动的趋势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15相对滑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与□16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最大静摩擦力:物体□17将开始沿接触面滑动时,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记为□18f max,静摩擦力f的范围为□190<f≤f max。
实验表明,最大静摩擦力也与物体间的压力成□20正比,并与□21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4)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22相对滑动趋势。
3.摩擦力的调控(1)增大的方法:①增大物体间的□23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24粗糙程度。
(2)减小的方法: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25粗糙程度;③采用□26滚动摩擦的方式。
判一判(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一定产生摩擦力。
()(2)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3)摩擦力一定产生于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之间。
()提示:(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只是条件之一,若接触面光滑,则物体间没有摩擦力。
(2)√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知,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3)√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
课堂任务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2)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
2.滑动摩擦力中“相对滑动”的意义:滑动摩擦力存在于发生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相对滑动”可能是因为两个物体一个静止,另一个在运动;可能是因为两个物体一个运动得快,另一个运动得慢;还可能是因为两个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所以发生相对滑动的物体不一定处于运动状态,可能是某物体静止,另一个物体在运动造成的。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1)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2)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4.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性质的关系(1)实验装置(2)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弹簧秤一端固定于P点,自由端系一细线,与物体A水平连接。
拉动木板B,弹簧秤的读数T总等于A、B间的滑动摩擦力f。
在物体A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N,测出每次对应的T。
记录各次的N、T值,研究N与f的关系。
改变水平板的材料,重复上述实验。
(3)数据记录压力N/N滑动摩擦力f/N木块和木板木块和玻璃板2.000.500.393.000.760.604.00 1.000.815.00 1.24 1.00计算fN0.250.20(4)实验结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同一接触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与压力N成正比,对于不同的接触面,比例系数不同;由此可见,比例系数反映接触面的性质,该结论可用公式表示为:f=μN,μ叫做动摩擦因数。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公式法:根据公式f=μN计算。
①正压力N是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N的大小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
②动摩擦因数μ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二力平衡法:物体处于平衡(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解。
例1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置于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当杆在水平方向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等于小球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小球恰好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提示:匀速运动时,小球受到的风的推力和其所受的摩擦力平衡,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规范解答]风力等于小球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风=f,即0.5G=μN,又N =G,解得μ=0.5。
[完美答案]0.5(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快慢无关。
由公式f=μN,可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动摩擦因数μ和正压力N。
(2)对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再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就可求解出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
[变式训练1-1]如图所示,一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40 kg,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为20 N的力的作用,取g=10 N/kg,则物体受到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为()A.40 N,向右B.40 N,向左C.20 N,向右D.20 N,向左答案 B解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可知f=μN=μmg=0.1×40×10 N=40 N,方向与物体相对水平面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水平向左,B正确,A、C、D错误。
[变式训练1-2]某同学设计了测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其中A为一质量为M的长直木板,B为木板上放置的质量为m的物块,C为物块右端连接的一轻质弹簧测力计。
实验时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通过C的读数F1即可测出动摩擦因数。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该设计能测出________(填“A 与B”或“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其表达式为μ=________。
答案A与B F1 mg解析当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时,B处于静止状态且相对A向右运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与B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大小相等,B对木块A的压力大小等于B的重力mg,由f=μN得,μ=fN =F1 mg。
课堂任务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2)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滑动的趋势。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3.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1)直接法:对于相对运动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可以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直接判断。
(2)假设法:可假设接触面光滑,将会看到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根据相对滑动的方向判断物体间的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从而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状态分析法:分析除要研究的静摩擦力外,物体所受的其他作用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满足相应的规律(目前主要应用二力平衡的规律),若还需要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才能使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满足相应的规律,则静摩擦力向左;若还需要有向右的静摩擦力才能使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满足相应的规律,则静摩擦力向右。
(4)相互作用分析法:若甲、乙两物体间有静摩擦力,并且能判断出甲对乙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则乙对甲的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甲对乙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状态分析法、相互作用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4.静摩擦力大小的分析(1)静摩擦力随引起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发生相对滑动,这个限度时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0<f≤f max。
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来计算。
(3)静摩擦力不会随压力的增大或减小而改变,但最大静摩擦力会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最大静摩擦力f 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μN,一般情况可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例2如图所示是一主动轮A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B的示意图,主动轮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关于主动轮上M点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和从动轮上N 点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下,向上B.向下,向下C.向上,向下D.向上,向上(1)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提示:直接法、假设法、状态分析法、相互作用分析法。
(2)静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提示: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规范解答]主动轮、从动轮、皮带之间的传动关系为:主动轮先转,带动皮带运转,皮带又带动从动轮运转。
在主动轮上的M点,轮子相对于皮带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故皮带给轮子向下的静摩擦力,同时轮子给皮带一个向上的静摩擦力,此力拉动皮带运动。
在从动轮上的N点,轮子相对皮带有向上滑动的趋势,则皮带给从动轮一个向下的静摩擦力,从动轮在该静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B正确。
[完美答案] B1.判断摩擦力方向应注意的问题(1)在判断摩擦力方向时,弄清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关键。
(2)相对运动(趋势)是指物体相对于它所接触的物体的运动(趋势),不一定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是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具体判断时,可灵活运用假设法、状态分析法或相互作用分析法进行判断。
2.计算摩擦力大小应注意的问题(1)在确定摩擦力的大小之前,首先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两者的计算方式完全不同。
(2)滑动摩擦力有具体的计算公式,而静摩擦力要借助其他方式(如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解。
(3)滑动摩擦力f=μN中正压力N并不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变式训练2-1]如图为运动员莫有雪在田径世少赛上奔跑途中的两个瞬间,用F1、F2分别表示莫有雪在图甲、乙两瞬间所受到的摩擦力,则关于F1、F2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F1向后,F2向后B.F1向前,F2向前C.F1向前,F2向后D.F1向后,F2向前答案 C解析人在奔跑时,脚与地面相对静止,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题图甲中,脚用力后蹬,相对地面有向后滑的趋势,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即F1向前;题图乙中,脚接触地面时有相对地面向前滑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后,即F2向后,故C正确。
[变式训练2-2]如图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原长为10 cm,一端固定在物体上,另一端施一水平拉力F。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