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与现代汉语相同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 到了,一直到 至于赵之为赵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⑾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8.介词,被 ⑿吾属今为之虏矣 ⒀愿为市鞍马 ⒁为君翻作《琵琶行》 9.介词,为了,给, 替,对,向。 ⒂为之奈何? ⒃何辞为? 10.句末语气词, ⒄何以伐为? 表示疑问惑反诘。
十三、因
项羽即日因留沛公 1.于是,就 俯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罔不因势象形 我欲因之梦午越 因人之力而敝之 2.依照,依靠,凭借,根据 因河为池 因利趁便 因击沛公于坐 3.趁着,趁此,乘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因为 无因而至前也 6.原因
必以长安君为质 3.介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把,拿,用 请以战喻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动词,认为,以为 以五十步笑贝百步 皆以美于徐公 去以六月息者也 5.介词,凭,靠 能已足音辨人 策之不以其道 6.介词,按照,依照 斧金以时入山林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7.介词,根据 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 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 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 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 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 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 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三、者
五、乃
•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是(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 立者乃公子扶苏 •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 乃敢上璧。 •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⒃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7.指代人、事物,相当于“这”“那” 等
8.句中表祈使、商量语气,相当“可” “还是”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吾其还也
(19)圣人……愚人……其皆出于此乎 (2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逍遥游》) 9.句中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或许”“可能”
十二、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动词,成为, 变成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动词,做 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3.动词,作 ⑤古人云:“将以有为也。” 为,当作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动词,是 ⑦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5.动词,以为,认为 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动词,治理 ⑩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动词,给予
文言虚词练习(二)“乎”
•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
•
• • • • 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 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 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二项是例: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廉者,赵之良将也 • C.道之不传也久矣 •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 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因遗策 7.沿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8.继续,接着
十四、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如, (2)若明若暗 好象 及,比得上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代词,你, (5)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你的 (6)以若说论之 此,这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鱼也 指示代词,这么样,那么样
介词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6.在……方面 师不必贤于弟子 7.比 对曰: “甚于妇人” 青于蓝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被 不拘于时 学于余 9. 向 赵似求救于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10.词缀,嵌在动词前, 王于兴师,修我戈茅 构成双音词,不译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1.同 “吁”
(8)天若有情天亦老 连词,假如,如果 (9)时有军疫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或者 (1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至于说到…… (11)安有为天下*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如此,如是 (1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 何? 怎么样
十五、以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1.连词,相当于 “而”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忽魂悸以魄动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2.介词,因为,由于 ⑧不赂者以赂者丧 ⑨以其无礼于晋 ⑩犹不能以之兴怀
十一、所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处所,地方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用在动词前组 成名词性短语 ④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得。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用来” ⑥所以游目骋怀。 “是用来……的” ⑦……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原因,相当于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原因(缘故) 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说的 到处 ⑩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 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 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 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 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 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七、而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 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 /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却,可是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越 故木受绳则直 2.那么,就 临视,则虫集冠上 <论语>六则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条数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4.就 夫夷以近则至者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此则寡人之罪也 5.就是 与窦娥烧一百儿,则是看在你孩儿面上 6.只当是 惟天伟大,惟尧则之7.准则,榜样
•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 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 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六、何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 同是( )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二、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 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9之乎?”
公将鼓之。 久之,过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吾妻之美我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八、且
•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C.吾攻赵,旦暮且下 •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 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 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 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 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 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 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 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 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 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
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考点说明1.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纲》 规定了18个,即: 之、乎、者、也、乃、何、 而、且、与、其、所、为、 因、若、以、则、于、焉。 2.要求: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一、之
一、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十、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僧贫,一僧富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其如土石何 4.表反问语气, ⑨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怎么” ⑩其有敢不尽力乎 5.指代人、事、 ⑾则或咎其欲出者 物,多远指, ⑿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如 相当于“那”。 ⒀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⒁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 6.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九、 与
•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 与 •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