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肯基力学疗法

麦肯基力学疗法


• 伸展
①椎体前缘分开,后缘靠近 ②剪切力减小 ③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放松 ④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紧张 ⑤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 ⑥椎间盘纤维环前壁紧张 ⑦椎间盘纤维环后壁放松 ⑧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⑨椎间孔缩小。
• 旋转
①转向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 ②同侧纤维后侧方放松,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 ③髓核移向对侧。
(三)运动试验
• 是麦肯基评定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 • 通过运动试验来确定患者的力学诊断。 • 在每个新的运动开始之前,一定要明确当时患者症状的程 度和部位,以当时的症状为基准,与运动后相比较,才能 准确判定每个方向对症状的影响。
• 下颈椎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上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下向后滑动。 B.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松、受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前部受牵拉。 D.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E.前方韧带结构受牵伸。 F.后方韧带结构松弛。 G.椎管缩短,其间内容物放松,椎管内轻度折叠。 H.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向后移动。
2、胸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 胸椎共12节
• 椎体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 曲度突向后 • 椎间盘较薄,上下 关节突的关节面呈 冠状位,棘突呈叠 瓦状,使活动受限。 • 屈曲0-30° 伸展 0-20° 旋转 0-40°
胸椎各方向运动时的变化
• 屈曲:
①椎体前缘靠近,后缘分开 ②剪切力增大 ③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 软组织受牵伸 ④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放松 ⑤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 ⑥椎间盘纤维环前壁放松 ⑦椎间盘纤维环后壁紧张 ⑧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⑨椎间孔增大。
(3)前突:上颈椎伸展,下颈椎屈曲。上颈椎多伸展10° (4)后缩:上颈椎屈曲,下颈椎伸展。上颈椎多屈曲10°
(5)侧屈: • 上颈椎: • 枕骨向同侧侧屈,向对侧旋转。 • 寰椎相对枢椎有轻度侧方运动。 • 齿枕韧带张力增加后,枢椎向同侧旋转。 • 下颈椎: • 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前上滑动), 同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后向滑动)。 • 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同侧放松。 • 髓核移向对侧。 • 椎管被拉长
• 脊柱侧屈或旋转时:屈向侧纤维环松弛,对侧纤 维环紧张,髓核向对侧移动 •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脊柱的运 动才可以产生髓核运动,应用麦肯基力学治疗方 法才有效
(三)脊柱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 颈椎 • 胸椎 • 腰椎
1、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
• 上颈椎:枕骨-C2 • 中下颈椎:C2-T1 • 枕骨-C1和C1-C2间无椎间盘 • 颈椎间盘小,很早出现裂缝
一、病史采集
(一)一般资料: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 业、日常工作姿势、日常娱乐活动项目等,以了 解患者日常活动对脊柱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推 测可能的诊断。
(二)现病史:目前疼痛部位、症状的起始部位、 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如何开始、疼痛是持续还 是间断、好转/加重、变化,有无明确原因(长时 间负荷、易患因素、生活方式。
• 上下关节突关节
• 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 枢关节的活动,而屈 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 椎的活动。
• 颈椎正常活动范围: 屈曲0-60° 伸展 0-50° 旋转 0-70° 侧屈 0-50°
颈椎各方向运动时产 生的生物力学变化:
(1)屈曲 上颈椎-枕骨/寰椎/枢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前转动同时枕骨粗隆向后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上下关节突关节是双凸面,寰椎绕枢椎向前转 动。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空间增加,寰椎后弓与枢椎的大脊突 之间的空间增加。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少量分离,该关节 上方轻度张开。横韧带限制该分离。 E.后方韧带结构紧张,前方韧带结构松弛。 F.椎管、脊髓、硬膜、袖和神经根被拉长 和牵伸。
3、腰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 腰椎共5节 • 曲度突向前 • 椎间盘较厚,上下 关节突的关节面呈 矢状位。 • 活动范围大 屈曲0-50° 伸展 0-30° 旋转 0-40°
腰椎各方向运动时的变化
• 屈曲:
①椎体前缘靠近,后缘分开 ②剪切力增大 ③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受牵伸 ④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放松 ⑤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 ⑥椎间盘纤维环前壁放松 ⑦椎间盘纤维环后壁紧张 ⑧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⑨椎间孔增大。
屈曲
• 下颈椎--C2-T1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上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上向前滑动。 B.椎间盘纤维环前部放松、受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后部被牵拉。 D.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E.椎间盘内压力增加。 F.椎管被拉长,前屈度减少。 G.脊髓、硬膜和神经根被牵伸,椎间孔张开。 H.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轻度前移。
(6)旋转 • 上颈椎 A.枕骨/寰椎关节轻度向同侧旋转, 向对侧侧屈。 B.寰椎绕齿状突向同侧旋转,大约 50%的旋转发生在这个节段。 C.寰椎旋转时椎管和内容物成角度, 减少了椎管的体积。 D.双侧的椎动脉在椎动脉孔中受牵拉。 E.对侧椎动脉在穿过枢横突孔时扭结。 F.在转动终点有轻度寰枢椎纵向靠近。 • 下颈椎 与侧屈相同,即同侧侧屈伴旋转,运动平面不是水平面,也不 是额状面,是从前上方向后下方。
(2)伸展
• 上颈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后转动同时枕骨粗隆 向前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双凸面空间减少,寰椎绕枢椎向后 转动。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空间减少,寰椎后弓与C2脊 突靠近。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分离,该关节下方轻度张 开。 E.前方韧带紧张,后方韧带放松。 F.椎管缩短,其间的结构放松。
二 •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
(一)疼痛机制
• 疼痛如何发生???
• • • • • • • 伤害感受器 传入神经Aδ 纤维和C纤维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脑干 丘脑 皮层
伤害感受器
•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们实际上是游离神 经末梢。神经末梢存在于皮肤、皮下组织、滑膜性关节突 关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脊突间韧带、黄韧带、椎 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膜、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 环等。 •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就产生疼痛。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 方式:机械刺激、化学刺激、热刺激
化学性疼痛
• 当组织受损或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 色胺、已酰胆碱、氢离子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 ,超过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 生化学性疼痛。 • 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反应时 ,或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结核、其它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下降后, 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 止痛原则—减轻炎性反应 • 止痛方法 对因治疗:减少进一步炎性物质渗出 对症治疗:加快炎性物质吸收
损伤后化学物质堆积,产生化学性疼痛(持续不适或钝痛)
愈合过程中产生瘢痕组织,牵拉时产生间歇性机械性疼痛。
疼痛特点
• • • • • • • 机械性疼痛 疼痛可为间歇性,也可为持续性 姿势和体位对疼痛有明显影响 化学性疼痛 持续性疼痛 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的体征 活动使疼痛加重
• 化学性疼痛: 持续性:可由于活动而加重或减轻,但从不完全消失。 • 机械性疼痛: 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取决于组织形变
颈椎椎间盘病变的流行病学
• 椎间盘病变:颈椎36%、胸椎2%、腰椎62%。 • 椎间盘病变的节段:C5-6占41%、 C6-7占33%、 其它26%。 • 单一颈神经根受累分布: C5占4.1%、 C6占36.1%、 C7占 34.6%、 C8占25.2%.
颈椎、胸椎、腰椎疼痛的临床治疗
• • • • • • • • • 药物治疗---化学治疗 止痛片 麻醉药:按阶梯应用 其它:三环抗抑郁药、神经营养药等 物理治疗—理学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电、光、声、磁、热等 力的治疗:牵引、手法、运动、按摩推拿等 手术治疗—无奈、止痛疗效欠佳 心理疗法
• 伸展
①椎体前缘分开,后缘靠近 ②剪切力减小 ③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放松 ④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紧张 ⑤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 ⑥椎间盘纤维环前壁紧张 ⑦椎间盘纤维环后壁放松 ⑧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⑨椎间孔缩小。
• 旋转
①转向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 ②同侧纤维后侧方放松,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 ③髓核移向对侧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
南方医院康复教研室 张盛全
主要内容
概述:定义、理论基础、禁忌症
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颈椎、胸椎、腰椎脊柱姿势综合征、脊 椎姿势综合征、脊柱功能不良综合征、颈椎移位综 合征、胸椎移位综合征、腰椎移位综合征治疗技术
第 一节 概述
一、简史
• 20世纪50年代由新西兰PT Robin mckenzie研创 • 特点:有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适用于各种脊柱与四周关节力学性失调。 • 起源: Robin mckenzie由于偶然的发现得到启迪,开始主要研 究各种体位、各种运动对疼痛等症状的影响,并探讨 其机制,逐步创立和完善了独特的诊断系统,及与诊 断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命名为麦肯基力 学诊断治疗方法(简称麦肯基力方法)
三、禁忌证
• 绝对禁忌证: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各种感染、 疾病炎症活动期、中枢神经受累(脊髓受压体 征、马尾病灶等)、严重骨骼疾病、骨折、脱位 和韧带撕裂等骨关节肌肉系统不稳定因素、血管 性疾病、糖尿病晚期。
• 相对禁忌证:轻至中度骨质疏松,无并发症;结 构性/先天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非活动期;韧带松 弛;孕妇(尤其最后2月);骨关节炎晚期或多节 段;精神性或行为性疾病、既往腹部或胸部手术 ;服抗凝药或长期口服激素;近期重大创伤或手 术后;服用止痛药后在止痛效应期内、严重疼痛 ,不能活动者。
第二节 诊断方法
• 在病史采集时详细了解疼痛的特点,在体格检查时仔细地 评测脊柱的活动与疼痛的关系,从而确定疼痛的性质,决 定是否应该应用麦肯基方法进行治疗。 • 麦肯基方法仅适合治疗机械性疼痛,不适合化学性疼痛。 • 麦肯基根据机械性疼痛产生的病因病理分为姿势综合征、 功能不良综合征和移位综合征。 • 所以麦肯基的评测方法对治疗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需要确 定疼痛是否是机械性的,还要确定属于哪类综合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