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力学
• • • 疼痛机制 椎间盘模型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
一、疼痛机制
• • • • • • • 疼痛的定义 疼痛感觉的传导途径 伤害感受器 化学性疼痛 机械性疼痛 创伤性疼痛 区分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意义 和方法
1、疼痛的定义
• 疼痛定义为在人体组织处于损伤或潜在 损伤,或被认为损伤时,人主观的一种 不舒适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疼痛是临 床最常见的症状 • 疼痛是皮层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伤害感 觉系统本身的生理性反应,也受情感因 素、认知因素、遗传、环境和社会多因 素的影响。
3、伤害感受器
•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 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 • 皮肤和皮下组织,关节突关节的纤维性 关节囊,纵韧带,棘突间韧带,黄韧带, 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腱,硬 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 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 激、化学刺激和热刺激。
4、化学性疼痛
二、椎间盘模型
• • 动态间盘模型 椎间盘结构、作用与运动
1、动态间盘模型
• 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 • 脊柱进行某一方向的反复运动时,对于 运动节段的椎间盘产生了非对称性的挤 压力,使得间盘内容物向挤压的反方向 移动。间盘的移动改变了纤维环和/或神 经根的张力,从而使疼痛的部位发生变 化,疼痛加重或减轻。
2、疼痛感觉的传导途径
• 疼痛的感觉经伤害感受系统传导 • 伤害感受系统从外周至中枢的途径中包括:伤 害感受器、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背根神 经节、脊髓背角、脑干、丘脑、皮层。伤害感 受器由损伤刺激激活,并激发伤害感觉系统, 将伤害信号经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传递至皮层, 使我们感受到疼痛。 •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伤害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 进行抑制或兴奋。
• 上下关节突关节是节段之间的关节,它 们稳定、引导关节运动。 • 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是前上方— 后下方,使得颈椎较脊椎其它节段前后 平移的幅度更大。上下关节突关节的退 变导致运动不平滑,运动过度或异常运 动。
• 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为倾斜的 平面,椎间盘较厚,可作各个方向的运 动,运动幅度较大。 • 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枢关节的活动,而 屈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椎的活动。颈椎 活动范围的正常值为:屈曲0-60,伸展 0-50,旋转0-70,侧屈0-50。
•
•
• 麦肯基方法标准化课程由课程A至E组成, 课程的难度是序列化的,必须按照次序 完成,各课程之间的间隔有一定的要求, 以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在临床应用所 学的方法,并带着问题开始新阶段的学 习。 • 中国第一届麦肯基方法学习班于2000年 10月在北京举办,目前每年举办两届学 习班。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 • • • • •
颈椎各个方向运动时产生的生物力学变化如下: 1、屈曲 2、伸展 3、前突 4、后缩 5、侧屈 6、旋转
• 机械性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 由组织变形的特点决定。 • 持续性的机械性疼痛常伴有活动范围受 限,活动对疼痛有明显影响,某些方向 的运动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相反方向 的运动则加重疼痛,在疼痛减轻时,受 限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改善。
• 意义
• 根据以上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不 同特征,可以将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类, 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缓解疼痛的治疗原则。 • 确定疼痛的性质对制定止痛治疗方案至 关重要。
第八章 麦肯基力学疗法
第一节
• 一、起源
概述
•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的创始人是新 西兰的物理治疗师麦肯基先生(Robin McKenzie)。整个诊断治疗系统的创立 与发展源自于一个偶然的病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麦肯基国际学院
随着麦肯基方法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其应 用日益增多。 麦肯基先生于1982年在美国成立了麦肯基 国际学院。目前学院总部设在新西兰,在 全世界各地拥有22个分院,另有6个分院正 在筹划之中。 学院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 物力学
• • • 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 胸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腰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1、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
• 正常的颈椎曲度凸向前,颈椎共7节,从 功能角度分为两部分:上颈椎是枕骨至 C2,中下颈椎是C2至T1。枕骨-C1和C1C2节段无椎间盘,C2至T1各节段之间有 椎间盘。
2、椎间盘结构作用与运动
• • • •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组成 髓核突出挤压神经根,产生疼痛等症状。 椎间盘是脊柱可弯曲的重要因素。 椎间关节有万能关节之称,它有四个轴 线的活动
•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 脊柱的运动才可产生髓核运动,应用麦 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治疗有效。如果纤维 环外层破裂,髓核已经脱出,脊柱运动 对髓核无影响。此时应用麦肯基力学治 疗方法无效。
• 当组织受损伤或有炎症反应时,伤害感 受器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 • 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 内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时 • 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下降后,疼痛 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5、机械性疼痛
•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 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 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 性疼痛。 • 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间 歇性的颈肩腰腿疼痛通常是机械性疼痛。 出现机械性疼痛时不一定存在组织损伤。
6、创伤性疼痛
• 创伤引起的疼痛是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 疼痛的结合。 • 机械性疼痛,多为锐痛,化学性疼痛, 多为持续性不适或钝痛。 • 2-3周以后,化学性疼痛逐渐消失,但愈 合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在受牵拉时仍 引起间歇性的机械性疼痛。
7、区分化学性疼痛和机械 性疼痛的意义和方法
• 区别方法和特征: • 化学性疼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持续性疼 痛。一般情况,损伤后5-7天,损伤产生 的化学性疼痛逐渐减轻,至第3周消失 • 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 痛的体征,活动使疼痛加重,没有任何 一个方向的活动能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