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呼吸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概述(introduction)
组成 呼吸道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肺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一 呼吸道
(一)鼻 (nose) 1 外鼻 骨 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 2 鼻腔 骨软骨支架,衬以 粘膜皮肤构成
喉前庭 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
• 分部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
声门裂与前庭列之间。喉室。
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其 粘膜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 喉水肿,尤以婴幼儿更易产生 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从而 产生呼吸困难。
• (三)气管与支气管(trachea and bronchial)
1 气管的位置和形态 第六颈椎下缘起—— 胸骨角平面,又分为左、 右主支气管。 气管分杈其内面有气管隆嵴
肺静脉
肺动脉
呼吸性细 图
支气管
8
肺 模 肺泡管 式 图
肺泡囊 肺泡 肺泡管
A
图 9 小 支 气 管 光 镜 像
图10A 细支气管光镜像
图10B 细支气管光镜像
图11A 终末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光镜像
肺
• 呼吸性细支气管
图13
(respiratory bronchiole):单层立方上皮,
肌层薄;管壁出现肺泡
(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主要是化学结合运输 O2 + Hb ← → HbO2 (可逆性反应)
氧分压高时(如吸气时肺泡 腔内氧分压高), 反应向右进行;氧分压低时(如气体进入 组织时氧分压低),反应向左进行。
• 4 二 氧化碳的运输
• (1)形成碳酸氢盐:
组织二氧化碳分压↑ →二氧 化碳进入血浆, 在红细胞内二氧化碳加水变成碳酸 (H2CO3),碳酸游离 出一个氢离子和一 个碳酸氢根—(H +,HCO3-)
二 肺( lung, pulmonary)
(一)位置与形态 胸腔内,左右各一分立 形态似半个圆锥体,其尖朝上。
*一尖——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 侧 2~3cm处。
*一底——膈面 *两面 肋面
纵膈面 中心为肺门(主支气管、肺 A、肺V、L、N,又称肺根) *三缘:①前缘~心切迹②后缘③下缘 *左肺两个叶,右肺三个叶
•
而光滑的浆膜 ,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
• 两膜之间为胸膜腔, 腔内是负压(看书图
•
或画图说明)
•
• 二 纵隔(mediastinum),
•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两肺之间)的所有
• 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 1 上纵隔(胸腺,大动静脉,神经,食管,
•
气管,胸导管 )
• 2 下纵隔 (心脏,大血管,神经,淋巴结,
总是低于大气压,称 胸腔负压(胸腔总是 密闭的,基本上没有气体)
生理意义: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促进胸腔静脉和淋巴回流
如果破坏胸腔负压→气胸
(二)气体交换
• 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两种 • 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各气体的分压差,
O2 and CO2 总是从分压高出向分压低处扩 散。 1.肺换气: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O2由肺 泡扩散入血。 CO2 则由血液向肺泡扩散 2.组织换气:动脉血流经组织时,O2由血液 向组织细胞扩散,CO2则由组织细胞向血 液内扩散。
• (4)腹式呼吸 :以膈肌舒缩为主
4 肺内压与胸内压 (1)肺内压
指肺泡内的压力
• 一个呼吸周期内肺内压力的变化和气流方向
时相 吸气初 吸气末 呼气初 呼气末
压力 肺内压 大气压 肺内压 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 大气压
气流方向 外界气体流入肺部
无气体流动 肺内气体外流 无气体流动
• (2)胸内压 胸腔内的压力,平静呼吸的过程中,胸内压
肺
(2)肺泡隔(alveolar septum)
图19~22
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 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巨噬细 胞等 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位于肺泡隔、肺泡腔,吞噬大量尘埃 颗粒后改称尘细胞(dust cell)
肺
(3) 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
• 肺泡管(alveolar duct): 图14 许多肺泡围成的管道,没有完整的管 壁
• 肺泡囊(alveolar sac): 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 肺泡(pulmonary alveoli)
图13 呼吸性细支气管光镜像
图14A 肺泡管光镜像
图14B 肺泡管和肺泡囊光镜像
图17 肺泡光镜像
肺
常呼吸运动和参与呼吸反射。脑干 损伤,生命不保。
二)呼吸反射: (1)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后,反射引起中枢下达指示 说停;肺 缩小后反射又引起中枢下 达指示说继续扩张。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略)
• 第3节 胸膜和纵隔
• (一)。 胸膜(pleura) 和胸膜腔的概念
•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和胸腔内面的一层薄
平滑肌纤维增多
• 细支气管(bronchiole): 图10
直径约1mm,壁薄;假复层或单层纤
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软骨片、腺
体少或无;环行平滑肌明显
肺
• 终末细支气管
图11
(terminal bronchiole):直径约
0.5mm;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软
骨片和腺体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
肌
小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1 肺通气的动力
• 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
肺扩张—肺 容积↑—肺内压↓—肺内压﹤大气
压—气体入肺—吸气;肺缩小—肺容积↓—肺内压↑—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呼气。因此,呼吸肌收
缩、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 2 肺通气的阻力
• 1)弹性阻力: 肺和胸廓扩张时对抗变形产生的力;
•
• (二)喉 (larynx)
• 1 喉 的位置 颈前部 正中,上为喉口通咽,
•
下接气管,上界平4-5颈椎,下界
•
平第六颈椎。
• 2 喉 的构成 四块软骨,韧带,肌肉连接包绕而 成,喉腔内衬粘膜。
• 1)甲状软骨
厌软骨
(二)喉腔
1.粘膜特点:①上方前庭襞,下方声襞 ②前庭裂~两侧前庭襞之间,较声门裂 宽。 声门裂~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 间,是喉腔最狭窄部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
的结构,包括:
图23
*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肺泡壁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图 16 肺 泡 模 式 图
图20 肺内毛细血管光镜像 (卡红明胶注射)
第二 节 呼吸生理及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全过程
一 呼吸生理
(一)肺通气 肺 通气是气体由 外界进入呼吸道 的过程也是动力克服阻力的过程。
• 肺泡(pulmonary alveoli):
半球形小囊,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1)肺泡上皮
图15~17
Ⅰ型肺泡细胞
覆盖95% 肺泡表面;扁平宽大,不含核处
薄;参与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肺
图18
Ⅱ型肺泡细胞 覆盖5% 肺泡表面;圆或立方形,含板 层小体(lamellar body);分泌表面活 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 大小
叶 肺泡管
呼吸部
肺泡囊
(换气部)
肺泡
• 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
神经等
软骨 平滑肌
动脉
毛细血管
静 脉
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图7 肺小叶模式图
肺泡囊 肺泡
呼吸系统解剖(2)
肺
各级支气管组织学特点
叶支气管 - 小支气管:
图9
管壁结构同主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
上皮;杯状细胞、软骨片、腺体渐减少;
上叶 • 左肺
下叶
右肺
上叶 中叶 下叶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1.左、右主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
气管
支气管树
2.支气管肺段:肺段支气管+肺组织=肺段 段
肺段支 左10段
右10
肺的组织结构
肺
结构
• 肺实质:由导气部和气体交换部组成.
肺叶、肺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导气部
肺 终末细支气管
小 呼吸性细支气管
(支气管镜检的定位标志)
临床意义:气管切开术常在3~4或4~5气管软骨 环处施行
2 左右主支气管 左—细长,走行较水平 右—粗而短, 走行较垂直
临床意义:临床上气管内异物多堕入右主支气 管
• 3 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 粘膜层: 假复层柱状纤毛 上皮 • 粘膜下层:混合腺体(浆液腺和粘液腺) • 外膜 : 透明软骨和结缔组织
• 2)非 弹性阻力 气体通过气道的摩擦力即气道阻力
•
影响因素
• *迷走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气道口径小——阻力大
• * 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舒张气道口径大——阻力小
•
• 3 呼吸运动的形式
• (1)平静呼吸 :安静状态下,吸气主动、
•
呼气被动
• (2)用力呼吸 :活动时,吸气呼气都是主 动
• (3)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入血, 碳酸氢根加一个 钠 离子——变成碳 酸氢钠(NaHCO3)。
• 化学结构变化图
•
肺泡PCO2↓ → CO2呼出)
•
↑
• 组织PCO2↑→血浆CO2→红细胞内
CO2+H2O→H2CO3 →H+ + HCO3ˉ →血浆内HCO3ˉ+ Na+ →NaHCO3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