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十四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主流。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
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
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
解体。

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 武器进行战斗。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吴祖光(1917—2003, 原籍江苏武进县,生于北京) 最早以《凤凰城》引人注目, 有《正气歌》《风雪夜归人》 《牛郎织女》《林冲夜奔》 《少年游》等。吴祖光戏剧 创作大致有三种风格。一种 是《凤凰城》《孩子军》 《正气歌》之力烈,另一种
是《风雪夜归人》《牛郎织
女》《林冲夜奔》《少年游》 之隽永,还有一种是《捉鬼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
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
发展历史的精神。
(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

“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 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出时 代色彩。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郭沫若作为 一个浪漫主义剧作家的特点。 郭沫若是个感情激越充沛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历 史剧和他的诗一样,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 的历史剧有浪漫主义诗剧的特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
文体,在抗战初期曾一跃而为当时文学创作的
生李君玉在父母双亡后,从北平来上海投靠舅 舅和舅老爷,却遭遇一连串推脱敷衍的喜剧性 遭遇。该剧以西方流浪汉体小说的结构方式 (以李君玉上海投亲的遭遇贯穿全剧),行云 流水般地展开一幅现代都市人情冷暖、世态炎 凉的世俗风情画。
五幕喜剧《弄真成假》(1945年)描写破落穷
苦人家的子弟周大璋和张燕华为追求金钱婚姻 而费劲心机,到头来弄真成假一场空的可笑和 可悲。《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都带有几 分讥刺与嘲讪,然面对世事的参差和愚谬,杨 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她是取“微笑否 定”的喜剧态度。
电影《清宫秘史》(周璇、舒适饰)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
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 有被批判。”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 1954年10月16日)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主人公俞实夫潜心搞
科研,希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民族服务, 但最终认识到 “人类最大的传染病——法西斯 细菌不消灭,要把中国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不可能……”俞实夫的觉醒与转变过程,被写得 真实可信,颇具感染力。《芳草天涯》则细腻 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心理,显示出夏 衍戏剧创作的独特魅力。他也因此而遭到批评。
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
《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 《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
“野草”杂文流派因《野草》而得名。《野草》
是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由夏衍、宋云彬、
聂绀弩、孟超、秦似等五人合编,1940年8月在 抗战大后方桂林创刊,1943年6月出至第5卷第5 期休刊。1946年10月,在香港复刊,续出11集, 另有新集2本。
杨绛(1911—2016,
江苏无锡人,原名杨季 康)先后在东吴大学、 清华大学就读,1935年 与钱锺书结婚后一起留 学英法,1938年回到上 海任教于高校。她创作 的风俗喜剧有《称心如 意》《弄真成假》,于 上海“孤岛”时期筑起 一道“含泪的喜剧”风 景。
(杨绛)
四幕喜剧《称心如意》(1944年)写青年女学
陈白尘

陈白尘(1908—1994,江苏 淮阴人,原名陈增鸿),最初参加 南国社,以擅写讽刺喜剧著称。

他的含泪微笑式的揶揄逐渐被更为 凛冽的讽刺艺术所替代(以四幕讽 刺喜剧《恭喜发财》为代表),浪 漫化历史剧亦逐步向历史真实、艺 术真实、现实倾向性相统一的方向 倾斜(以五幕历史剧《金田村》为 代表)。

完稿于1945年的三幕讽刺喜 剧《升官图》借鉴了果戈理 名剧《钦差大臣》的构思与 讽刺手法。戏剧围绕两个强
盗一夜升官梦展开,将一群
官僚大员同时臵入一个古宅 梦境恣意表演,淋漓尽致地
展现出了官僚集团内部寡廉
鲜耻的权钱黑幕关系,这可 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活生生 的“官场现形记”,取得了 良好的讽刺效果。

姚克(1905—1991,福 建厦门人,原名姚莘 农),就读于东吴大学。 代表作《清宫怨》 (1942年)当年在上海 公演,轰动一时,后改 编为电影《清宫秘史》。 四幕剧《清宫怨》以光 绪皇帝和珍妃的爱情悲 剧为“经”,以甲午战 争、戊戌变法、庚子事 变等历史背景为“纬”, 通过对宫廷日常生活的 描写,表现清廷内部维 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政 治斗争。
“野草”杂文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批
判周作人、“战国策”派等方面,较为集中地
发表了笔锋犀利的文章。
梁实秋从1940年开始
写作《雅舍小品》。 他的散文执意规避抗 战题材,专注于日常 人生。他继承30年代 论语派的余绪,以达 士情怀苦中寻乐、苦 中作乐,善于以亦庄 亦谐的幽默化笔触营 造出闲适通脱的艺术 境界。
陈白尘

三幕正剧《岁寒图(1945
年)是一首悲壮深沉的知
识分子“正气歌”。剧作 家将一代名医黎竹荪臵入
一个低俗不堪的市侩社会
中来描思摹形,将黎竹荪 矢志不移、刚正不阿的凛
然正气嵌入一个吞噬人的
黑暗环境下来雕刻对比, 将黎竹荪一片爱国赤诚和
黑暗政府冷酷如铁两个完
全不同的冷热世界激荡形 势来演进戏剧冲突过程。
传》《嫦娥奔月》之尖锋。

五幕剧《风雪夜归人》(1942 年)于若淡若疏、简练抒情中 叙述了一个沉痛隽永的人生寓 言。该剧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 了京戏名伶魏莲生和官僚宠妾 玉春之间的爱情故事。剧作家 以两个边缘小人物(魏莲生和 玉春)对自我价值审视、拷问、
觉醒与追求的心理变化过程,
来展现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生 活的合法性与本真性价值,这 本身就闪耀着一道人性灵动的 旖旎风光。
在恋爱和家庭的问题上消费乃至浪费最大限度
的精力者,不过是知识分子,在劳苦人民中这 类问题并不是这样麻烦的……(《芳草天涯》) 把一个小问题夸张成为很大的问题,而又企图 用一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的方法去解决。 ( 何其芳《评<芳草天涯>》)
田汉创作的《丽人行》,打破幕的分割,运用
多场次结构。全剧分为21场,由报告员串联 全剧,全景式行云流水般地展开广阔画面,是 田汉对话剧结构形式的创新。 剧中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 产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经历,牵引 出三条分别展开又交织穿插的情节线,全景式 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后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人 物的挣扎、奋斗,对光明的渴望。
.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
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 成立。章泯、尤兢等集体创作,上海戏剧电影 界近百人参演的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拉开 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 戏剧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 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 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
《棠棣之花》(1941)、《屈原》 (1942)、《虎符》(1942)、《高 渐离》(1942)、《孔雀胆》 (1942)、《南冠草》(1943)六部 历史剧。
《屈原》,屈 原(金山、张 瑞芳饰)
五幕史剧《虎符》的题材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窃
符救赵的故事。该剧以窃符为中心,围绕主人公 如姬展开,通过叙述如姬不惜以王妃之尊及付出 生命的昂贵代价窃符的事件,揭示出生命的崇高 意义。 《虎符》中反复张扬“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 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作“时代 之先驱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