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0年代

40年代


30年代新诗
4、代表诗人及诗作: (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戴梦 鸥,浙江杭州人,是现代诗派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著名代表作《 雨巷》,《我用残陨的手掌》。 《雨巷》是他的代表作,《雨巷》是诗人在黑暗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一 种美好而朦胧的理想象征。作者希望找回那失落的理想,然而,这位“ 丁香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也有着“丁香一样的 忧愁”,“哀怨又彷徨”,“有着太息一样的目光”“像梦一般地凄婉 迷茫”的幻想。整首诗如一首迷离飘忽的梦幻曲,回荡着浓重的感伤情 绪。

剧作赏析——《雷雨》
人物分析: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 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 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 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 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 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 运无情的审判。
30年代戏剧





(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人。 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回 国后从事戏剧工作,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有 :《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琛的戏剧创作思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 洪琛积极倡导“国防戏剧”,创作有剧本《走私》、《咸鱼》、《飞将 军》、《鸡鸣早看天》等作品。
曹禺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会见社会人士时,赠言曹禺“足下春秋鼎盛,好自 为之”。有剧本《雷雨》(1934年),《日出》(1936),《原野》( 1937)《蜕变》(1939)《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 )、《王昭君》(1979)等剧本。 解放后担任戏剧协会主席。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 悲剧的影响。
30年代戏剧
30年代戏剧——曹禺
一,曹禺生平: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他生 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母,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 过黎元洪秘书等职,能诗书。 1923年入南开中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 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 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 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 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37年发表《原野》。

剧作赏析——《雷雨》
《雷雨》对挣扎和残酷的表现:周萍——四凤;繁漪——周萍;周冲— —四凤;周朴园——繁漪(现实);周朴园——鲁侍萍(情感);“这 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 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然而,“愈挣扎,愈深深 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 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这种带有神秘的宿命论的无知力量对命运 的把持更加增添了戏剧情节的残酷。 序幕和尾声在整个戏剧中的意义:对悲剧情节的消解,符合传统的欣赏 习惯,同时,让观众远距离观照戏剧情节,使之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 达到对观众情感的净化、升华和超越。这种结构,有传统中国戏剧的痕 迹,有借鉴了西方戏剧的手法,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凸现 舞台的地位。目的是将观众交还到现实中来。

曹禺戏剧的美学特征: 1完整绵密的戏剧的结构; 2浮雕式的人物性格; 3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 4浓郁的诗意;崇高美的美学风格。
30年代新诗
一、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 二、现代派诗人创作(戴望舒,卞之琳等。)

30年代新诗
一、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 成立: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办 有刊物《新诗歌》。这是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与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1937年4月解 体。 特点:对诗歌的大众化追求。“把诗歌写得与大众十万八千里,是不能 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要求诗歌表现时代阶级斗争的疾风狂雨,提出 了“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 的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穆木天:《新诗歌》发刊词 ,载《新诗歌》第一卷创刊号,1933年2月11日出版)等口号。 后来抗战爆发,又提出了“国防诗歌”的口号,将爱国激情的鼓动作为 诗歌的己任。如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穆 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焕平的《一二八周年祭曲》等,诗歌呈现出 崇高的美学风格,一扫传统诗歌的阴柔之气。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 姑娘
30年代新诗

(2)卞之琳(1910-):江苏海门人,现代著名诗人,外国文学学者 。代表作品有:《断章》、《尺八》、《圆宝盒》、《距离的组织》等 《断章》原文及其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剧作赏析——《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 两个地方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 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 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 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雷雨》意象:郁闷。雷雨前的盛夏天气,暗示的是一种情绪、心理、 性格和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雷雨》的人物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的 “情热”之中,人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渴求与走向自毁之路。人在性、情 欲、忏悔、破坏中生存,这些力量的聚积,超常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 的压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使戏剧中人物表现出雷雨似的性格, 预示着一场毁灭性的“雷雨”的到来。


1930年8月,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实践着“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 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术”。(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推动了 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 小圈子,开始进入工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2、共产党领导地区的“红色戏剧”: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 而产生的红色戏剧,具有广场戏剧的特征。 3、国防戏剧:1931年九•一八后,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发 挥戏剧的宣传鼓动效果,配合“国防文学”而产生的“通俗化”、“大 众化”、“方言化”戏剧样式。如“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 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夏衍的《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等。



30年代散文



根据政治倾向,30年代散文主要分为三大类: 1、左翼作家(有鲁迅、瞿秋白、茅盾、唐弢、巴金、徐懋庸等) 2、自由派作家(周作人、林语堂) 3、京派和其他作家的散文(有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师陀、沈从 文、萧乾等,以何其芳的《画梦录》成就最高。) 一、鲁迅的杂文 战斗风格和文体风格的成熟。
30 年代戏剧 一、30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剧大众化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 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钱杏邨等,郑 伯奇任社长)的成立,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主张。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开始了中 国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的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 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强调中国戏剧运动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意识,“阐明社会的 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创造月刊》第2卷第6期(1929年1月 ))

剧作赏析——《日出》
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 界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 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戏剧在高等大旅馆 和下等妓院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 嘲讽多于同情。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 漠,玩世不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 ,挣扎不出来的女性。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 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 《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30年代新诗
二、现代派诗人创作 1、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吸收了象征派 的象征手法,去掉了新月派的音乐美,吸收其抒写苦闷、哀叹和意境创 造的特点)。 2、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施蛰存、废名、卞之琳、金克木等 ,因《现代》刊物得名。

30年代新诗
3、现代派诗歌的特点(4个) 首先,是“纯诗”的艺术观,他们主张写“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 诗行”。既是对早期象征诗派“纯诗——贵族化的诗”的继承,又有着 现代性的追求,用现代语言写现代人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感受是现代诗派 的主要特点。 其次,是病态心灵和虚无的观念,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 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挣扎的无奈与哀伤,对人的孤独、感伤 、异化、丑恶的复杂表现,以及对繁复意象所产生的朦胧性的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