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论史学概论

导论史学概论

一、基本概念
历,过也,传也。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其字所从之中,自当为盛策之器,此得由其执掌证之也。

史之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

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1860年1月,作为德川幕府所派使团成员赴美交换《日美通商条约》,返国时,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字典,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于是这个词语得以广泛采用。

而History源自希腊文Historia,含有“探究”、“查询”之意,指一门记叙、探究往事的学问。

黄遵宪《日本国志》(1895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

……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6年):“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五曰历史。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
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

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

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史学的起源
1、口耳相传(经验的总结)
2、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现
实的需要)
3、发明文字(认知的升华)
认识了解历史的途径
1、口头叙述
2、历史遗迹
3、文字资料
感性-知性-理性
1.感性认知
初级阶段—处理资料、理清事实。

2.知性认知
中级阶段—整理事实、复原过程。

3.理性认知
高级阶段—寻找内在联系,总结规律,完成从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

三、史学的特点
1、滞后性
2、选择性(关联性)
3、不可重复性
4、偶然性与必然性
5、客观性与主观性
6、统一性与多样性
史学的层次
1、过去发生事(史实)
2、当事人的记述、遗留等(原始材料、遗址、遗迹)
3、后世编撰的史书(修史)
4、史学研究
5、通史类著作(教材之类)
延伸:演义(文学、影视创作)
四、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2、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3、历史学与人文学科
历史学的分支
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
通史和断代史
世界史与区域史、国别史
专门史(经济史、文献学、地理学)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史学史、史学理论)
五、史学的价值
1、以史为鉴
2、读史明智
3、族群记忆
4、传承文明
5、服务社会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
六、研究历史的甘苦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我曾经从1993年到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除礼拜天休息外,每天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错。

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那里,夏天忍受书库里三十五六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

有时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如获至宝。

但有时也枯坐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来。

——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与紫禁城仅一箭之遥。

从西窗中望去,昔日御花园景山上的万春亭,在夕阳下隐隐闪亮。

我在位于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时,因中午闭馆
也常常在宫中闲坐,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遐想。

我也去过圆明园旧址,望着那些已无痕迹据说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花园区。

空间距离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时间跨隔的缩短。

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

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自序》
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

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

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

——阎步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