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

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

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

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

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

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

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

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

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

持续的人口下降,给德国的社会经济、劳动市场、公共财政及社会基础设施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德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为86%。

城市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大城市数量少。

德国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座,最大城市柏林的人口为350万,汉堡为170万,慕尼黑为128万,科隆为100万。

二、经济概况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

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

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

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

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

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

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济的重要问题。

(1).农业概况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 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劳动生产率4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 95个。

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

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

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

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

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43%。

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

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

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

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

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

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

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

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

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

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马克,即大致是3∶2。

1994/95年度,在农业销售额5730.3万马克中,动物产品占了63.3%。

畜牧业是适合精加工的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用草场合理地粗放式地放牧牛羊,有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风光。

4、农工综合体、产销一体化保证了农业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

农工综合体是指农业与其相关联的各行业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融合。

它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商业批发和零售部门,运输、存储、包装企业,农业信贷、金融、技术咨询等。

由于农工综合体和产销一体化,德国的农业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远远大于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微弱比例。

德国农工综合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合作组织为直接依托的农工一体化,如畜禽饲养与肉类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等等。

农场主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综合服务。

二是以合同形式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农业与食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伙伴关系,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农场主按合同向加工企业供货。

如甜菜农与糖厂,奶牛农场与奶制品厂,水果、蔬菜和马铃薯生产者与这类产品的加工制造厂之间直接发生关系。

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如良种、饲料、设备、燃料等等,由有关厂家按照合同如期供给。

(2).工业概况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 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0%。

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虽然国民经济逐年增长,但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续下降。

虽然西德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交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西德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些传统工业--钢铁, 造船,采煤,纺织工业现都成为夕阳工业, 产量和产值都减少很多, 造船和采煤工业靠着国家补贴度日。

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工业、电工电子业、食品工业成为德国的五大工业支柱,其销售额占整个工业的58%, 就业人数占40%。

但近两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发展速度减缓。

目前在西德属于高速增长的部门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属、航天航空工业及电讯和数据加工工业。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机械制造、电气电子、汽车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其销售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汽车工业。

德国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15%,仅次于日本。

销售额居第二位的是设备与机械制造业,占西方工业国机械产品出的20.3%。

该行业具有技术长远规划工艺精湛、机制灵活的优势。

电气电子工业有3000多家企业,86.1万职工,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

德国第二大企业西门子是德国最大的电子集团,在世界电子企业中排名第五。

化学工业是德国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工业领域,在世界人民在领先地位。

共有2872个化工企业,50.5万名职工,销售额1889亿马克。

德国重视环境保护,在1994年新修订的基本法中将保护环境提高为国家的目标,近100万人从事环保工作。

德国的环保技术世界领先,其环保技术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以18.7%独占鳌头。

德国是船舶生产大国。

有2.6万名职工。

德国航空航天工业共有6万职工,主要企业有隶属于戴姆勒—奔驰集团的德国宇航公司。

此外,德国的重要工业部门还有:钢铁工业、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采矿业、食品工业、纺织和服装业。

1.汽车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其职工人数1997年平均达672000人,年营业额为2680亿马克。

德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1997年德国生产汽车500万辆,其中大约60.4%出口国外。

新联邦州的汽车工业也有悠久传统。

但是,民德时期生产的汽车型号在统一后已无竞争能力;技术陈旧的民德牌子汽车已停止生产。

德国西部几家大的汽车制造厂已在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开始建立新的生产场所。

德国西部的汽车工业在新联邦州投资将近70亿马克。

在现代化生产设备扩建后,新联邦州的汽车生产将达到大约370000辆单车。

2.机器和设备制造业拥有将近6500个生产场所,数量在德国工业界居首位。

该行业传统上具有中小企业特点。

它由于机动灵活以及技术上的高效能,在世界上处领先地位。

只有大约5.5%的企业职工超过500人。

这些主要是生产系列产品或计划和制造成套设备的企业。

将近82%的机器制造企业是职工人数不到200人的中小企业。

它们各有一定的专业范围。

该行业作为工业的装备者对整个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其产品品种之多在国际上无与伦比-从配件、印刷机、农业机械直至机床,包括20000多种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