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_心悸

中医内科学_心悸


辨证论治
❖ 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 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辨证论治
❖ 心血不足证加减变化: ❖ 若五心烦热,血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
❖ 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该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 是疾病的重笃阶段,而瘀血、水停是病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病 理状态。气虚阳衰,瘀血水停三者密不可分。
❖ 临床经验方:生黄芪40g、党参15g、葶苈子15g、桂枝15g、 丹参15 g、红花5 g、益母草30 g、泽兰泻各15 g、车前子 (布包)15 g、汉防己15 g。四肢不温,畏寒加熟附子10 g、干姜10 g;大便溏烂,浮肿较甚加白术30 g、冬瓜皮15 g、天仙藤10 -30 g。胸阳不振加薤白头15 g,细辛3 g。
谢谢观看! 2020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加减变化: ❖ 若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
功; ❖ 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 ❖ 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 ❖ 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
肝解郁; ❖ 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 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中医内科学
心悸
张守红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临证体会
心悸
概述
❖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 重者为怔忡。
概述
❖ 心悸的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
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
概述
❖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
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 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 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常见病因: 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诊查要点
❖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
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辨证论治
❖ 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
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Fra bibliotek病因病机
❖ 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
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 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诊查要点
❖ 心悸的诊断要点: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 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 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 等因素而诱发。
临证体会
❖ 4、做好预防和心理指导工作 ❖ 预防:做好病人的思想引导劝慰,消除顾虑,增强
病人战胜疾病的决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 太极拳,体操,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助于疾病恢复。 以往认为体力活动会加重心衰的恶化发展,因此多 建议患者避免体力活动,以期减少症状。现在认识 到,对慢性心衰患者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运动能 力,改善生存质量;而不运动则不但降低运动能力, 而且产生精神上的不良反应。 ❖ 护理: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少进动 物性脂肪含量多的饮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平时注 意调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激。避免感冒。
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病因病机
❖ 心悸的主要病机:
❖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 安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 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惊动不已,则 谓之怔忡。
❖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 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 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 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 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 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 阳虚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 蛎; ❖ 阴虚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 石斛; ❖ 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 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 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辨证论治
❖ 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 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 炙甘草、龙骨、牡蛎。
辨证论治
❖ 心阳不振证加减变化: ❖ 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
散寒; ❖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
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 ❖ 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
泻等利水化饮; ❖ 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 ❖ 兼见阴伤者,加麦冬、甘枸杞、玉竹、五味子。
辨证论治
❖ 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 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 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诊查要点
❖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
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 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 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 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加减变化: ❖ 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
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 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 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
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 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 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
辨证论治
❖ 水饮凌心证加减变化:
❖ 若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咳喘、胸闷,加杏仁、 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 利水;
❖ 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 母草;
❖ 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 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辨证论治
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 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 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 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 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 味子。
❖ 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 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 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 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 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 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临证体会
❖ 2、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风心病可有关节病病史,彩超有辦膜病变; ❖ 冠心病可有心绞病发作史及心电图改变; ❖ 高心病可有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可有左心室肥大; ❖ 肺心病有咳喘史,心电图可有右心室肥大; ❖ 贫心病有慢性贫血中,HB、RBC↓; ❖ 心神经官能症,常与情绪波动有关,各方面检查均
辨证论治
❖ 瘀阻心脉证加减变化: ❖ 若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 ❖ 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 ❖ 血虚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 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 ❖ 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 ❖ 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 ❖ 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
陈皮; ❖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