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研究设计与评价
比值: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该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比值比:病例组与对照组比值之比
组别 病例组 对照组 例数
暴露 未暴露
a c
b d
n1(a+b) n2 (c+d)
病例组的比值为:
对照组的比值为:
(暴露概率与不暴露概率之比) P0 b b/(b+d) = = odds0= 1-P0 d d/(b+d) = ad bc
environment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土壤中氟/氯>0.4为氟病区 地壳中K、Na、Mg、硫酸根含量低-大骨节病 粮食、水中碘含量低-地方性甲状腺肿 硒含量低-克山病 周围环境:工业粉尘、农药中毒、吸烟、吐痰... 社会环境
宿主host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 免疫状况:过敏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 遗传因素:单基因遗传病-先天性耳聋、 血友病等、外胚叶发育不全 多基因遗传病-溃疡病、糖尿病... 精神心理因素与个性特点
3. 在单病因说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把病因归 纳为:
①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病原微生物; ②物理因素,如声、热、光、电、放射线等超过 正常范围后均可致病,此外还有损伤; ③化学因素,如农药、化学药品、各种营养要素 等。
直接致病因子或特异性致病因素
外源性: 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霉菌、原虫 等, 可引起传染性疾病、感染、食物中毒、过敏 性疾病等, 化学因子:苯、醇、有机氯、有机磷、汞、亚硝 胺等 物理因子:射线、电、气、热、震动、挤压等 内源性致病因子如基因异常等
如结核杆菌与结核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爱滋病(AIDS) 伤寒杆菌与伤寒 乙肝病毒(HBV)与乙型肝炎
间接病因:为发病有关的间接因素,它们 的存在能促进发病。例如居住条件差,营 养不良,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劣,心理和精 神的刺激等等,均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增加患病的易感性。这种内外环境的不良 因素,即称间接病因(remote cause)。
(一)、 单病因说: 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在确定这些微生物是致病 因子时, 1. Henle及Koch提出四原则,即: ①该传染因子在每个病例均存在; ②此微生物必须能够分离并生长出纯培养; ③将此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应当引起此种特异疾病; ④由被接种的动物能够分离出此微生物并加以鉴定。 2. 第一个被证实符合这些原则的疾病是炭疽。根据Koch原则开 创了生物性病原的研究,在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上曾起过重 大的作用,而成为医学观点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对照组
(使用安慰剂)
癌症发病率
P1>P0
模拟随机对照试验
问题:“高浓度氧气疗法是否会导致早产儿视网 膜病变?” 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研究对象 随机分配 试验组
(使用高浓度氧)
对照组
(使用低浓度氧)
视网膜病变发病率
P1>P0
吸烟与肺癌 糖与龋病 粉尘与呼吸系统疾病 口腔卫生与牙周疾病 RCT的应用?
居住环境阴暗潮湿 结核杆菌 疲劳 精神状态 营养状况 既往感染 遗传因素
宿主易感性
感染
结核病
间接病因
直接病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在一群体中,由于 某一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 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疾病的发 病率降低。这种与发病率消长有关的因素, 就称之为危险因素。
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并存,就有可能发 生体内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发病率大大地 提高,这些危险因素就形成了所谓的致病 因素网web of causation. 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并存成 “网”的患者,其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远 较没有这些因素,或只有一种者为大。
病因概念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发展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反应停销售量与短肢畸形数的关系 国家 反应停销售量(公斤) 病例数 奥地利 207 8 比利时 258 26 英国 5769 349 荷兰 140 25 挪威 60 11 前西德 30099 5000 瑞士 113 6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验证病因假设。 反应停致畸效应的结果 反应停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有暴露史 12 2 14 无暴露史 38 88 126 合 计 50 90 140
吸烟 饮食习惯 口腔卫生 长期慢性刺激 遗传因子 内分泌功能紊乱
一因多病:
肺癌 口腔癌 肺气肿 食道癌 胃溃疡
口腔癌
吸烟
心脏病
多病多பைடு நூலகம்:
口腔卫生 甜食 细菌 食物残屑 牙结石
龋病 牙周疾病
二、病因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1、从临床特殊病例的发现,提出病因假说 2、做临床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初步验证病因 假设 3、前瞻性的研究,证实病因 4、实验病因学研究或干预性研究
性质
前瞻性 前瞻性 前瞻性 回顾性 断面性 前瞻/回顾
可行性
好 较差 好 好 好 好
论证强度
++++ ++++ +++ ++ + ±
随机对照试验RCT
特点:以人为对象;人为干预措施; 有统一的诊断 标准及纳入排出标准;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统一使用标化干预措施; 避免沾染和干扰;盲法 评定结果。 试验组:接受病原因子刺激 对照组:不接受病原因子刺激 在病因研究中的论证强度:最强
病因学etiology:研究致病因素侵袭人体, 在内、外环境综合影响下引起人体发病及 其发病机制的科学。
不良反应的研究实质上也是病因学研究
疾病发生的条件: 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上述三者的相互作用: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 伦状模型 致病因素网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还应计算95%可信区间,当RR的95%可信 区间不包括1.0时,则表明待研病因因素与 待研疾病相关。 病例 对照
阳性队列 阴性队列 a c b d a+b c+d
2、归因危险度或特异危险度 (attributable risk, AR),为病因暴露组 的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所得的差 值,表明这一部分患者的发病,是排除了 对照组本身发病率之后,为被研究的病因 引起疾病的净效应。 AR=[a/(a+b)] - [c/(c+d)]
X2=14.60, P<0.001, OR=13.9
进行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以证实病因;
孕妇服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的关系 队 列 海豹肢畸形 合 计 + 服反应停 未服反应停 合 计 RR=175.95 10 51 61 14 21434 21448 24(42%) 21485(0.24%) 21509 EF暴露组= 94.3%
(暴露概率与不暴露概率之比) P1 a a/(a+c) = = odds1= 1-P1 c/(a+c) c
odds1 a/c = OR= odds0 b/d
孕妇服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的关系(队列) 队 列 海豹肢畸形 合 计 + 服反应停 10 14 24(42%) 未服反应停 51 21434 21485(0.24%) 合 计 61 21448 21509 RR=175.95 AR=41.76% EF暴露组= 94.3%
多病因概念 multiple-factorial etiology
一病多因(相乘、相加、拮抗), 一因多病, 多因多病 弄清每个致病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强弱及 其相互关系,便于采取综合措施,打断病因 链。 病因链:一种疾病的发生常常是多种致病因 素先后或同时连续作用的结果。
一病多因: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cause:指外界客观存在的生物的、物 理的、化学的、社会的等有害因素,或者 人体本身的心理以及遗传的缺陷,当其作 用于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起致 病效应的这类因素。
Lilienfeld(1980)认为:“那些能使人 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被认为有 病因关系存在;当它们当中的一个或多个 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Beaglehole(1993)认为:“病因是在 引起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事件、条件或特 征,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
宿主
环境
病因
生 物
机体
遗传内核
社 会
理化
致病因素网:
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错 各有前因后果 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一个致病因素网
直接病因或主因:只有该病原体入侵人体, 才能引起疾病,称直接病因(proximity of cause)或主因,也称为必备病因(necessary cause),具有特异性。
4、总体的病因学分数:将病因暴露组的EF 乘以病因暴露组发病人数与患者总数之比 [a/(a+c)]所得的值,它表示在总体的发病 者中,这一部分患者确实与被研究的病因 有关。 EF总体=[(RR-1)/RR] [a/(a+c)]
5、比值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对 照研究中,由于不可能得出发病率,只能 用比值比表示因果相关性。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分析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有暴露史+ a b a+b 无暴露史c d c+d 合计 a+c b+d N OR=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