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历史学科限时训练(8.28)

高一上学期历史学科限时训练(8.28)

历史限时训练(8月28日)
1.伸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具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留文化。

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
A.青铜器
B.彩绘陶器 C、铁制农具 D.唐三彩
2.黄帝陵和炎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这主要是因为
A.炎帝和黄帝创新了青铜技术
B.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C.炎帝、黄帝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
D.陵园山水环绕,林木葱郁,风景优美
3.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 000年至4 000年。

由此可知,考古学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4.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多种有定规律的刻画符号。

类似的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这些符号()
A.具有记事、传递信息的作用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5.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建筑,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既有埋葬一般人的墓地,也有贵族专用墓地。

这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的水平较高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6.在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时间较早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鲜少有其他类型的建筑。

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时间越晚,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7.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 900年。

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

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社会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传统农耕经济相对发达
8.据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水官等,地方官吏有“九牧”。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夏台”。

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已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9.据记载,夏朝初年,夏王令九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共主,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这表明()
A.九鼎象征王权高度集中
B.夏王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夏王权威渐趋强化
D.夏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10.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11.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
A.考古资料的发掘 B.古本文献的考订
C.神话传说采用 D.口述史料引入
12.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1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4.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