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2)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读下图,在对全国的有效管理方面,图二较图一出现的主要变化是()①对全国藏族聚居地区进行直接管理②对地方的管理出现本质变化③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官员要受中央监督④对东南海域的联系和管理加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5.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
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A.维护了社会公平B.有利于专制统治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26.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
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A.孔子的“仁”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C.朱熹的“理学”D.王阳明的“心学”27.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
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
……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
……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
……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可知地点在广东(南海、番禺属广东省),再联系近代广东抗击夷敌的事迹可以排除A、C、D。
29该表从侧面反映了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答案】D30.1937年11月,张伯伦派遣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到柏林,同希特勒进行秘密会谈,向希特勒阐明英国“欧洲总解决”的设想。
此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是A.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中国速战速决B.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进攻C.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D.集中力量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答案】A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解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A项。
【答案】A3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答案】D33.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运用和调动知识两项能力,关注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意义。
解题的关键在于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之上迅速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答案。
从材料关键信息“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的衰落资产阶级的上升”,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34.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选择D项。
【答案】D35.阅读材料,中国在1958~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1958~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A.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B.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加剧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低潮D.中国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答案】A【解析】此题是以经济数据考察政治问题,同时把中国外交政策与世界政治形势联系考察,重在中外联系。
中国加大对外援助的对象主要是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出现松动,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小高潮,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
第41题12分,共37分。
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40.(15分)德国的西门子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
如今,中国作为西门子的重要战略市场,西门子的足迹已经遍布了中国——在中国建立起45家运营公司和众多办事处,拥有员工30,000多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
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
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点行业的先驱。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
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Jebsen &Co.)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
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 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臵、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主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1)根据材料指出,西门子公司向中国出口产品的特点。
(6分)(2)从19世纪70代至20世纪初,西门子向中国拓展业务形成了第一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又形成了一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业务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16分)(3)从近现代西门子公司对中国扩展业务的相关史实中,你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使中国实现更科学的发展?(3分)40.【答案】(25分)(1)与中国的业务联系历史悠久;出口产品都是先进的工业品;在时间上显示出阶段性;出口产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填补了中国的机电、交通、采矿、医疗器械空白)。
(6分)(2)①第一次:德国完成了统一,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攫取侵华权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西门子公司的电汽发明占有技术优势;中国白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洋务运动的开展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有着巨大需求,中国科学技术落后。
(8分)②第二次:德国在二战后根除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德国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在高科技方面继续保持优势,跨国公司的扩张;中国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对国外高技术产品需求旺盛,中德合作历史悠久,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
(8分)(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必须吸收先进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3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完成与否是史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观点如下。
我们认为,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
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张。
中国远距离贸易古已有之。
唐宋远距离贸易格局是以盐为主,粮食次之。
还应当指出,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微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业,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华北经贸区、西北经贸区)。
商品流通的规模,无论是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前所未有。
全国性大市场从而形成。
此外,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扩张:1、海外贸易额增加。
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1711艘,年均10.7艘左右。
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3017艘,年均41.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