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限时训练
历史2
班级姓名得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9·海南)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2.(2018·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2018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 8
中级官员15 10
低级官员12 8
无官职记录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4·海南)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7.(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8.(2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9.(2019·全国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0.(2019·全国Ⅲ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1.(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12.(2018·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附加题,选做)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