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教案1
(3)税目对应的税率
(四)
作业布置
完成习题集P120单项选择题
九、板书设计
个人所得税
1、概念(自然人)
自然人性质企业:
2、税目(11)
3、税率
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十、教学反思
1、环节3中的讨论任务个数与小组个数安排不够恰当
2、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照本宣科,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需要多加引导
3、理论性较强,积极性不高
在税法及其构成要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个税必定有着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
引导学生回顾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全班一起回答
(二)新课
环节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着重看“个人即自然人”的概念,强调解释“自然人性质的企业”也属于自然人,其中包括个体工商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此概念其实就是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制作教学课件
2、对概念进行补充:自然人性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
3、对各个税目补充显而易懂的实例。着重区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
4、准备六个小组的对应的讨论任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大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所、企业所得税),那在所得税中,除了企业所得税,还有哪一个是属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是税法中的重点节数之一,个人所得税是税法中我们着重学习的五大税种之一,只有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基本的了解,才能顺利进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概念、纳税义务人、税目及税率。并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税的自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活学活用。
三、教学重点
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和税率
四、教学难点
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的区别,各个税目的对应税率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大税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一定的相关税的学习方法及计算方法。在个人所得税的学习上会相对较轻松。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学生在个人所得税理论部分的记忆。
六、教法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
环节2:作为一个税种,我们必定要知道其纳税义务人有哪些。个人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简单介绍两者的概念。
环节3:还剩下最后一个基本构成要素:税率。但是在了解税率之前,我们还要先学习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因为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不唯一,各个税目对应的税率各不相同。
一共11个税目。在11个学生依次汇报之后,加以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补充解释。例如工资、薪金所得中,着重区别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在逐个介绍完毕之后,将工资、薪金所得(任职或受雇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非雇佣所得)进行区分:是否被雇佣、任职。
环节4:分小组讨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其他所得税率等5种税目对应的税率,抽取5位同学回答各个税目对应的是比例税率?还是超额累进税率?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概念、纳税义务人、税目、税率等四个方面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了解,需要注意的是:
(1)概念中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2)掌握11个税目,区别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
环节4:针对税目进一步学习对应的税率。已知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之后的回答,加以补充解释。统一整理教授。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超额累进税率
劳务报酬所得: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相结合
稿酬所得及其他所得:比例税率
环节1:提问什么是自然人。
环节3: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寻找11个税目分别是什么,加以解释。依次汇报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