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无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无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下册导学案编制:刘嘉欣马雪编号:时间:《与妻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 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一)回首那段历史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走近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

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学习任务二:识记词语,感知文意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初步疏通文意;读顺文,并圈出感情真挚、内涵丰富的句子;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 积累梳理(1)重点实虚词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②适.冬之望日前后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④第.以今日事势观之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⑦不能竟书.而欲搁笔(3)翻译句子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3.课文典故(1)司马春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太上之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4)眼成穿:是“望眼欲穿”的化用。

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5)骨化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6)破镜能重圆: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7)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

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学习任务三:品读情感,探讨主旨1.在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2.最伟大的爱情往往是由那些细小的枝节组成的,再读3、4段找出关于林觉民对爱情的忠贞的句子,体味对“爱汝”的理解。

(提示:三忆和三愿)3.请在文中找出能表明“就死”原因的句子,体悟作者“精诚之至”的情感,加深对“勇于就死”的理解。

学习任务四:深度探究,百家争鸣1.各抒己见:作者说“吾至爱汝”,又说“率性就死不顾汝”,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2.我有话说:自由颂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请谈一下新时代你对“生命、爱情与自由”这一不等式的看法。

学习任务五: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材料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cuō用手指捏)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鲁迅《药》节选材料二:本报讯这不是一则“新闻”,事件已发生了近两年,地点在仓山区仓前公园,解放大桥南桥头往西不到200米。

林觉民的塑像倒在一个公厕旁,大部分被毁,残留的部分被当作一些不愿付3角如厕费的人的小便槽。

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大而烂的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和一些乌七八糟的垃圾。

据了解,塑像1996年落成,原先立在花圃中,玻璃钢质地半身像,底座上铭刻着林觉民的生平及其24岁进攻两广总督府和后来从容就义的事,特别提到,林觉民的《与妻书》“为后人所传颂”。

管理处主任告诉记者:“仓前公园过去比较旧,我们将它变成新公园。

林觉民塑像的位置现在被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所取代,这个项目是与仓山园林局商量过的。

”同时还说,拆除林觉民的塑像是出于美观的考虑,原来的塑像显得旧了,不好看。

而且在拆下时,塑像已损坏,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就没有多做处理。

他还表示,重塑林觉民的塑像并不要花多少钱,如果需要,可以重塑一个。

(《海峡都市报》)任务1:请你以林觉民妻子或长大的儿子或父母的身份给九泉之下的林觉民写一封信。

(为便于抒情,可用半文言为文。

)任务2:请结合课文思考现实给仓前公园管理处写一封信。

【教学资源】《与妻书》赏析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

”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近二十五岁。

风华正茂,临巾絮语,也正当儿女情长。

自“意映卿卿如晤”一开头,整封信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

“卿卿”一呼,落笔动情。

“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

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

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吾宁汝先吾而死。

”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已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

按时间推算,这番话应是林觉民婚后赴日本留学假期返故里时所说。

他在日本比在国内更加接近反清革命中心,献身革命、为国捐躯的宏愿已经确立,只是担心一旦牺牲了,妻子忍受不了失去爱侣的悲痛。

“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这份“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是至爱;第二件事是婚后蜜月生活的情景:“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花月掩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