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2.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5.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6.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7.地貌形成答案原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顺构造、逆构造](3)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8.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1)内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4)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
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4.地壳分两层: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只有大陆有,大洋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大陆大洋都有第二章矿物1.多数矿物是化合物、晶质体、固体2.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3.同质异(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4.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的方向裂开的性质。
裂开的光滑平面为解理面5.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任意方向裂成凸凹不平的断裂面注: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矿物无解理6.矿物主要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占地壳85%第三章岩石1.岩浆岩主要成分SiO2占59.14%左右,据此将岩浆岩划分为4大类:超基性岩(<45%)(不饱和岩石)基性岩(45-52%)(饱和岩石)中性岩(52-65%)(饱和岩石)为主——酸性岩(>65%)(过饱和岩石)2.岩浆岩作用形式(1)喷发(2)侵入【深成侵入、浅成侵入】3.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别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发生位置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表环境条件高温高压较高温较高压常温常压动力来源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相变特征液态——固态固态——固态空间变化原地岩石异地岩石4.胶结作用(只发生在碎屑沉积物中)5.胶结类型【接触式胶结、空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最牢)】6.岩浆岩构造【块状】沉积岩构造【层理】变质岩构造【片理】7.鲍文反应:(1)岩浆岩中只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一半随温度的降低,高熔点的矿物先结晶,低熔点的矿物后结晶(2)并非后一种矿物必待前一种矿物结晶完毕后才开始结晶,所以,每个系列纵的方向上,前后相邻的矿物也可以共生。
(3)一般来说,愈先结晶者,自形程度亦愈高,晚晶出的矿物大都为半自形晶或他形晶第四章地质发展史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1)地层学方法(2)古生物学方法(3)构造地质学方法2.地质年代单位级别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大宙宇︱代界︱纪系小世统3. 地层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
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递变的。
(2).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按照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构造运动过程,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第五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3.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4.褶皱——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5.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6背斜与.向斜本质的判断: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7.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两类节理——指岩层或岩体破裂后形成的一种裂缝。
其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节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张节理】;【剪节理】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8.断层的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3)平推断层——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9.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用里氏震级来划分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烈度第六章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2.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3.物理风化作用的原因:(1)卸荷释重(2)温度变化(3)空隙水(孔隙水、裂隙水)物态变化、(4)盐类潮解与结晶等作用4.水化作用: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结合,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含水矿物5.水解作用:由于水中有一部分水分子离解成H+ 和HO—离子,从而使水具有酸性反应或碱性反应,使一些矿物溶于水后,其离子能和水中的H+ 和HO—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气候因素(2)地形因素:一是地势高度,二是地势起伏程度,三是坡向(3)岩石性质7.风化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1)机械破碎为主的碎屑阶段。
特点: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风化不明显,这一风化阶段主要分布在年轻的山区与常年积雪的高山及两极地区(2)钙淀积或饱和硅铝阶段特点:表层具有极细的土被,越近下部,残留碎屑越粗大。
(3)酸性硅铝阶段特点:氯化物、硫酸盐被大部分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
(4)铝的阶段特点: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1.崩塌——斜坡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迅速垮落的现象,2.崩塌发生的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决定了岩石风化产物的类型、性质。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
(2)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其中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明显。
另外,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的发育规模(3)岩石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4)构造条件:岩层完整不容易发生崩塌。
但实践上斜坡上存在各种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连接,为崩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4.滑坡的影响因素(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地貌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地表流水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岩土结构和岩性:一是滑坡常断层面、节理面或岩层不整合面滑动,二是沿松散沉积物和基岩面之间滑动或者沿岩层层面滑动,尤其在岩层面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时最易形成滑坡(3)地下水地下水与土(岩)体间发生的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土(岩)体失去稳定性,产生滑坡(4)地表水地表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河水的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使河岸、海岸、湖岸(库岸)的坡脚被淘蚀,使岸坡上的物体支持力减小而产生滑坡第八章流水地貌1.坡面径流主要表现为【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2.可把沟谷分为【切沟】、【冲沟】和【坳沟】三个发育阶段3.每个阶段的特点:切沟:通常发育在裸露的坡地上,水流顺坡流动,侵蚀后形成细沟,再侵蚀扩大,发展成切沟。
切沟横剖面呈“V”型。
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冲沟:它有切沟进一步发展而成。
向源侵蚀和侧蚀很发育,横剖面呈宽展“V”型。
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不一致。
沟底剖面呈凹弧曲线。
坳沟:冲沟发育到一定程度,侵蚀减弱,不再加深沟底,沟坡逐渐变得平缓,不再有明显的沟缘。
坳沟的形成标志着沟谷发育已到了衰亡阶段4.洪积扇——河流在出口处堆积的扇形体5.洪积扇组成物质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相带:(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
砾石粒径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混杂充填。
堆积厚度大,分选性差,透水性强(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相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
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
砂层中常见交错层理。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
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6.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为这些条件直接影响到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沟谷条件。
7.泥石流的类型【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8.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总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侵蚀可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两种9.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时间上:河流发育的早期以下蚀作用为主,随着坡度减小,逐渐转为以侧蚀作用为主。
空间上:河流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河流的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10.河流的搬运方式主要有三种【推移】【悬移】【溶解质搬运】11.河流沉积作用——河流搬运物从河水中沉积下来的过程称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机械沉积作用】根据沉积的部位分为:【山口沉积作用】、【谷底沉积作用】、【河口沉积作用】@河谷基本形态12.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主要是洪水期沉积于河漫滩上的细沙和粘土,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沙和砾石13.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基本条件:(1)先发育一个相当宽的谷底(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旁侵蚀为主(2)后来因地壳的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期河流向下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