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2、区域性3、综合性二、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尽管他的成就注意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三、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赫特尔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功能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二、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2)等级扩散(3)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别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三、文化整合与文化景观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人文地理学较传统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理论。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人口转变模式1、比较西欧模式和日本模式的异同西欧模式:最早实行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日本模式:与西欧国家相比,日本产业革命较晚。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内走完了西欧国家一二百年的路。
2、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的过程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有六个阶段:建国——1959年加速增长(建国后,人民生活安定,医疗水平提高)1959——1961年负增长(三年自然灾害)1961——1971年高速增长(人口失控,死亡率维持较低水平,出生率居高不下)1971——1980年低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大幅下降)1980——1992年波动增长(经济社会政策的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1992——至今持续增长(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惯性所造成的)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3、历史和政治因素三、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四、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五、环境对民居的影响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反映出其与环境关系。
1、建筑材料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地域限制,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例如,四川西部藏族居住地区,多用石头建造房子;在黄土高原,利用黄土堆积形成的特殊结构挖成窑洞;云南的傣族,利用丰富的竹子资源,建成竹楼。
从世界范围看,在地中海周围、印度南部、南美安第斯山区、我国的青藏高原,多用石材建筑房屋。
2、建筑布局一种是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长条形,客家人建造的大型方形与圆形土楼),另一种是由不同大小、样式、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的某种组合(四合院)。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有明显影响。
在美国,南北方建筑也有明显差别。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农业起源的理论1、博赛洛普的“人口压力论”2、海登提出的宴享说二、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1、种植园农业单一作物型;劳动力集约;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带来大规模移民2、谷物农业规模大3、牲畜育肥农业种职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玉米和大豆4、乳品业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类加工制品的农业;区位选择5、市场园艺农业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水果的保鲜与储存有特别要求6、大牧场规模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放市场7、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出现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
三、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而墨西哥、玛雅与印加则是玉米文明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防御自然灾害)、气候和水文(供水和排水)2、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原料产地如:钢铁企业(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销售地如:饮料厂(3)消耗能量大的地方——能量供应量大的地方如:炼铝厂(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原料产地如: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企业(5)产品需要保鲜的企业——市场如:生产面包、冰淇淋的企业3、能源条件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4、市场条件工业布局时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研究5、劳动力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区域协作尤其是跨国家的区域协作迅速发展二、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机制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生育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二、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1、集聚力有两方面原因引起: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经济条件;社会条件3、摩擦力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于交通动脉(线),还可相对于一定的开发区域(面)。
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阻止城市空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分散。
二、传统上根据文字的发展过程将文字划分为三种类型: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二、教堂风格: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第十章旅游地理一、旅游产品: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高度统一,表现在一般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即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1、独立关系2、冲突关系3、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三、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1)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旅游业使工艺品的生产得到复兴,从而为旅游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工艺品的设计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2)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旅游业齐了保护传统文化形式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假冒工艺品的产生。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说”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
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陆心说”或“陆权说”)麦金德认为,陆上实力和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
麦金德从全球战略高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
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认为影响全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而在“陆缘”。
陆缘,从历史到现在,一直都是人口最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科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食物通过直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二、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消费型、弗洛伊德消费型和维布雷宁消费型。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一、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示意图二、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人地关系案例分析: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谈谈协调人际关系的重大意义。
1、分析山东省的现状2、人地关系失调带来的后果3、意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