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研究
主要的学科特性:⑴社会性;⑵区域性;⑶综合性
德国(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区域学派: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创始人)
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韦伯(工业)、克里斯泰勒(城市)、廖什(市场)
法国:白兰士:人地相关论;白吕纳:《人地学理论》将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英国: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绝对论)巴罗斯(适应论)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①集中的核心,模糊的边界,具有同心圆的空间模型;②自然形成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特征①中心位置及边界界限确定②中心功能性作用③区内的功能联系④人工
文化扩散:㈠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㈡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的整合。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成为“文化史层”研究。
环境绝对论定义: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代物:亚里士、孟德、黑格尔评价:①环境绝对论思想尽管流行较长但从20c30年代遭到许多批判,影削弱②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绝对论有其生产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③但它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具有片面和错误。
可能论(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定义: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白兰氏、白吕纳
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人地关系中影响较大。
生态论代表人物:罗克斯比
生态论代表人物:巴洛斯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三原则: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有何内在联系?
新教伦理的熏陶墨化,形成资产阶级禁欲勤勉、工于算计、追逐财富的人格特征。
世代相传,风行广泛,形成一种社会态度,并形成想适应的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互动性发展,走向一体,
这就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个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工业革命对人口增加的影响
①业革命降低了死亡率(先)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
②工业革命导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⑴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⑵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⑶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下降关系密切⑷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③工业化对人口增长影响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
发达出和死下降,发展出居高不下。
人口转变论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兰迪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二中间过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三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布莱克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HS②早期扩张(EE③后期扩张(LE④低位静止(LS⑤减退(D)。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容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分布的三个指向: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人类大陆图: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即取消了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了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即为人类大陆。
人口迁移:一般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传统农业基本特征:①由原始农业发展而成②自给自足③生产力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④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人数不多。
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游牧业现代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为城镇中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②从事人口所占比重低;③机械和现代科技,单产量大④农场规模大⑤与其它农业企业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影响工业分布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的环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聚落的起源和三次分工大合作的关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固定居民点→原始聚落
第二次→手工业→城市→雏形第三次→商人→城市→军事、政治、宗教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机制:①农业是原生动力②工业化是直接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⑤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城市化特征:①城市化进程②大城市发展,出现大城市群③区域差异明显④城市化倾向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模型:①同心圆模式伯吉斯②扇形模型霍伊特③多核模型哈里斯和乌尔城市体系等级规律①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②首位城市法则:杰弗逊佛教创始:悉达多·乔达摩分布东亚东南亚季风气候区初创期发现过渡期全盛期、衰落期基督教分布:分布最广,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徒最多派系:天主教、正教、新教
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分布:北部、西亚、中亚、西南亚、东南亚、西南欧
派系:清真教、回教(世界第二宗教)
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生态环境:积极和消极的影响;②影响地域文化:美国文化和基督教文明;③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印度政治地图变化是典型的一例;④宗教影响人文景观:建筑、风俗、穿着、艺术⑤宗教影响人口增长、分布及迁移;⑥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⑦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影响城市的功能结构、地域结构。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由具体整治组织或集团分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结构:①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②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政治地理过程:①政治扩散。
举例:英国通过殖民向北美大西洋沿岸、大洋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使后来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
②整治整合。
举例: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
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过程,如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
③政治分离。
举例: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④主权的变化。
举例:领土变化、民族独立。
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国家基本特征:①具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④总有主权。
国家权利: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全球政治格局特征:①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安全财富和权势是各国在全球格局谋求的主要目标;国家依靠实力保证其生存,运用实力实现其目标,实力决定看一国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理格局中的地理位置。
②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的性质。
⑴二战前全球政治格局的核心行为(武装力量)⑵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用以提高效率的经济技术水平)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①马汉的“海权论”;②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③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④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含义: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关系,互为因果;③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共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