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年代小说的发展——当代文学

80年代小说的发展——当代文学

李国文、丛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王蒙
•简介:70年代复出,在八九年代持续保持创作活力,是一位多
产的作家。
•创作特色:以小说为主,与流行的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感
方式保持距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视心灵显示,重视历史理念的思辨剖析的倾向。
•作品分析:他的主要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知识个体与他所献身
的“理想社会”之间无法挣脱的复杂、缠绕关心。
80年代小说 发展
11文学 张嘉璐 110109100142
5/25/2012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知青小说
5/25/2012
伤痕小说
•来源: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
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 篇小说《伤痕》而命名
•小说特征: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
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增强小说的故事性, 着意塑造“典型人物”,执意减弱、消除 “戏剧化”设计,使叙述呈现如日常生活般 的“自然形态”。
5/25/2012
•兴起:60年代就已发生,80年代初达到热潮的西方
“现代派”文学的译界,,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 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现代派小说
抑,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 性的成分,加强有关历史责任的探究。
•引发作家们的共同认识:“文革”并
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 已存在于“当代”的历史之中,并于中国当代社会 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里的积习相关。
5/25/2012
代表作家:大都是“复出”的“右派”作家:王蒙、
5/25/2012
80年代中后期
寻根小说 现代派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5/25/2012
寻根小说
•兴起: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
文化潮流,这一潮流因为发生相关的事件,获 得标志性的命名,也获得推动的力量。
•原因: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学术界
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寻根文学 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与互动。
•创作特色:均以北京市民作为表现对象。 •作品分析:80年代他以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关注作为社会个体
的普遍人的生活状况和处境,80年代后期以纪实小说形式发表《5·19长 镜头》、《王府井的万花筒》、《公共汽车咏叹调》,写北京市民的生 活和文化心态,上述作品都明确突出某一社会问题,并呼吁解决方案; 当问题意识稍有消退时,刘心武以较裕俗的视角和笔墨来描述具有特定 风情、习俗、世态的北京市民生活图景,体现在《如意》、《钟鼓楼》、 《四牌楼》等长篇小说中;90年代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精致文学大 众化”的构想,试图沟通“雅”、“俗”,如《一窗灯火》。
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 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是关于文革创伤记忆的伤 痕文学,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关切,揭露文革对知 识分子造成的精神创伤。
•发展:因为它的适时暴露,“伤痕”的写作
很快确立起合法地位。
5/25/2012
•主要内容: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
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 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 目标的“牺牲品”。
代表作家: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韩少功《西望茅 草地》等
梁晓声
代表性作品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中篇小说《今夜
有暴风雪》。 作品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即将返城的时刻为切入点,1979年 的某一天,有人得知第三建设兵团团长马崇汉无理扣压上级关于 知青返城的文件,八百多名知青带着强烈的愤怒在暴风雪之夜赶 到团部。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工程连连长曹铁强挺身制止骚乱; 警卫排排长刘迈克为了保卫国家财产与偷窃银行的歹徒搏斗牺牲; 背负着"血统论"十字架的上海姑娘裴晓云冒着零下二十四度的严 寒坚守在哨位上,直到冻僵。在小说的结尾,以曹铁强为首的三 十六名知青放弃了返城机会,志愿留在这块曾经洒落过他们血汗 的土地上继续奋斗。
•代表作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徐星《无主题变奏》
5/25/2012
刘索拉,徐星
•简介: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
择》发表,反应强烈,有批评作家称之为 “真正”的现代派小说,这一评语透露了但 是文学创新者的期望:中国能诞生像西方那 样的“现代派”作品。受关注的还有徐星的 《无主题变奏》。
“知识青年”,而是作品内容与“知青”在“文革 ”中的遭遇有关。
•特征与发展: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对于“文革”的叙述一开始就呈现出体验和阐释的 多向性,早期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揭露, 越过这种方式后在是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式上出 现了变化,此后,知青在叙述和评价上分化、分裂。
5/25/2012
视。
代表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
5/25/2012
汪曾祺
•简介:是为数不多的难归类的作家,出
生于江苏高邮的士绅之家,80年代后其才才 得以展开、发挥,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 从平淡转向苍凉。
•创作特色: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
5/25/2012
韩少功
•简介:开始是所谓的“知青作家”,也
是“寻根”的主要倡导者,1985年的《文 学的根》表达了“寻根”派的某些重要观 点。
•创作特色:它在小说艺术创新上多有
探索。其探索方向是将叙述从发生的故事 本身,转向事情如何被感受与思考,并打 破文体便捷,融合文史哲的要素。
5/25/2012
•特征:寻根小说在历史、美观学上,不管
是整体风貌还是个别文体都显得较为复杂、暧 昧。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 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性
5/25/2012
“寻根”的代表性文章
韩少功《文学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他的写作实践本身显示了部分在80年代呼唤“救救孩子”,持 精英“启蒙”立场的作家在90年代的“市民化”转向。
5/25/2012
反思小说
•出现:对“伤痕”表达和历史责任的探究这一
系列“深化”的要求,引入思考、理性的成分,这 种变化导致了“反思文学”的普遍使用。
•特征:揭示“文革”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
•代表作家: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
的浮云》《公牛》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 出世》方方《“大篷车”上》《白梦》《白雾》 《白驹》
5/25/2012
池莉、方方
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 是经常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 征的主要文本之一,与后来的《不 谈爱情》、《太阳出世》并称为 “新写实三部曲”,90年代,其写 作转向呼应使命阅读趣味的都是言 情小说。
•特征:以对国家现代化的热切追求为基点,
直接或间接反映改革。
•代表作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5/25/2012
蒋子龙
•简介:是这一时期特别关注
“改革”这一题材的作家
•作品特色:《乔厂长任记》被看
做是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写的是主动 要求到濒于破产的重型电机厂任厂长,以 铁腕手段进行改革的人物,它引起读者的 热烈反响,从一个方面呈现当时文学与社 会生活的独特关系。
•创作特色: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 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 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5/25/2012
先锋小说
•出现: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
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 锋小说”的创作现象。
•特征:在先锋小说中,个体主体的寻求
•代表作家:刘心武《班主任》
宗璞《我是谁》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5/25/2012
刘心武
•简介:1969年在北京任中学教师起,开始写作和发表作品。1977年
发表《班主任》,和随后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短 篇,提出“文革”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内伤”的“后遗症”问题, 作品反响很大而名声大噪。一度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5/25/2012
风俗乡土小说
兴起:农业和工业题材等概念在80年代逐
渐被废弃,小说观念和创作发生重要变化, 阶级和政治话题隐退,评论界相应应用了 “市井小说”、“都是小说”、“乡土小 说”、“乡情小说”等概念。
特点:地域因素在小说中的地位受到重
5/25/2012
•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潮流, 对“文革”伤痕直接描写的作品 在1979年到1982年达到高潮,此 后势头减弱。 •在叙事方法上,这期间反思 “文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 大多可以归入“问题小说”。
5/25/2012
知青小说
•起源:文革期间已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
代才出现。
•概念:一是作者曾是“文革”上山下乡中的
5/25/2012
新写实小说 •出现: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
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种重要现象,是所 谓“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 现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有时被看 作属于“自然主义的品质”。作为一种创 作潮流,固然是当时文学精神转移的体现, 也与文学刊物的推动相关。 《钟山》杂 志从1989年第3期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 展”栏目
5/25/2012
马原、洪峰
马原:是这一“小说革命”的始作俑 者,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 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 小说,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叙述圈 套”。 洪峰:是另一进行先锋的小说探索的 作家,被看作马原的追随者。《奔丧 》以反讽的态度和叙述方法来处理传 统的悲剧性故事,表现了另一意义的 “颠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