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宏观事业上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二、文学理论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轮5、艺术交往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作者: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写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3、作品:既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的沟通。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一)巫术发生说:巫术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二)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产生。

四、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1、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2、黑格尔的理念(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1、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一些观念以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2、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的、最基本的因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概念: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文学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文学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文学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文学憧憬人类的未来。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一)概念: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二)文学从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1、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随着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四、文学的通行含义:1、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体裁。

2、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五、文学与非文学(一)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现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六、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永远离不开生活。

2、文学改造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的本身。

七、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2、审美实现的条件:(1)主观心理条件(2)客观对象条件(3)心理时空条件(4)历史文化条件3、文化审美活动的特点(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4、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1)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2)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八、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一)功利和无功利1、无功利性:文学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2、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二)形象与理性:1、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2、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1、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性认识。

2、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总结:1、文学具备审美和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2、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九、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一)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二)文学活动的特殊性: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利关系有紧密关系。

(三)文学作为话语,包括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主体之一),受话人(主体之一),文本(符号形式),沟通(目的),语境(又称上下文)(四)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有两层意思: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十、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1、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2、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3、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一、文学作品的类型(一)现实型文学:(直接性)取材于现实生活,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特征:1、再现性: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作品:《诗经》、《史记》、杜甫、白居易的诗、明清章回体小说(二)理想型文学:(直接性)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

特征:1、表现性: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感情、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2、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式,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感情的真实英雄形象。

作品:《楚辞》、李白的诗作、《西游记》、《牡丹亭》(三)象征型文学:(间接性)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神话,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特征:1、暗示性:暗示,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意的内涵,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2、朦胧性:朦胧,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作品:《庄子》、王维、李商隐的诗、柳宗元的讽喻小品二、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出现,19世纪全盛)特征:理想型强,感情炽烈,赞美自然,手法夸张。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激烈斗争的年代,现实主义便开始萌动,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到30年代后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特征:真实性、典型性、批判性。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兴起)特征: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描写的琐碎性、鼓吹无思想性。

4、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形成。

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发展1、现实型文学的深化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分类(一)文学体裁的形成原因:1、是适应了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与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历代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文学体裁的分类1、两分法:韵文,散文(我国最早的分法)2、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3、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按照塑造形式不同划分,是五四后通行至今的分法。

(三)诗歌1、概念: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2、特点:(1)凝练性: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的优越性)(2)跳跃性:语不接而意接(3)节奏韵律性: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节奏之于诗是其外形,也是其生命)(四)小说渊源很早,成熟很晚1、概念:是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2、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五)剧本(戏剧文学)集中性1、概念: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2、分类:悲剧,戏剧,正剧;独幕剧,多幕剧;话剧,歌剧3、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四、文学形象层面(一)概念:文学形象是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二)基本特征: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一方面,它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

通过假定的“合情合理”与真实性统一起来。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总是“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文学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五、文学意蕴层面(一)概念: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二)三个不同的层面: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为艺术至境三美神。

六、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一)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希尔特)(二)特征具有两种属性:1、它的外在形象及其具体生动独特。

2、它通过外在形象表现的内在本质及其深刻和丰富。

(三)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四)文学典型的“特征性”:1、总特征:贯穿其全部活动2、局部特征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