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探析张次博厚重的校史档案告诉我们,历经风雨的学校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有两个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外部因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财经类高校与之相适应;二是内在因素,即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办学理念,支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校正在朝着“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奋进。
要办出特色而且是鲜明特色,必须继承和发展学校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因为“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①。
为着未来的发展,笔者从2003年10月起,在弄清办学理念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史上各个时期办学思想的评析,探讨了有学校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凝练的办学理念。
今年4月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9月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
本文是研究报告的节录,着重对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的探析。
一、关于“办学理念”及相关概念的认识1. 如何认识“理念”一词。
“理念”一词原是个哲学概念,是“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用语”②。
在西方哲学家那里,“理念”一词含义广泛,不仅包容了认识、观念、思想、构想、理想(预想)、信念、精神、理性等含义,而且包含了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追求等意蕴③。
我国使用“理念”一词,是近现代的事了,但不多见。
直到20世纪末以来,“理念”一词在我国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已超越了西方哲学的范畴而日益深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以往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语言文字类辞书里找不到“理念”一词,如今已为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收录。
该词典对“理念”作了三点诠释:一是思想、观念,如文化理念;二是信念,如人生理念;三是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且多具有个性、行业性和学科性,如语文教育新理念④。
显然,“理念”条目的诠释,完全引用了西方哲学史用语的含义。
2. 如何认识“大学理念”。
何谓“大学理念”?按照“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宗旨、使命、功能和教育目的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的理想、精神和信念的集中体现。
大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识的加深而演变的、发展的。
西方高等教育史上,最先提出“大学理念”这一概念并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牛津学者纽曼(John H Cardinal Newman)于1852年出版的《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 ity)。
纽曼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教育场所”,大学的功能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以养成“绅士”(Gentle man),即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
这是一种基于理想主义和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式大学理念⑤。
19世纪初,正当英国传统的大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德国洪堡(Wilhelm von Hum boldt)受命创建柏林大学。
他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三条办学原则,即:独立、自由与合作三者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科学统一。
大学教学应当与研究相结合之思想的提出,在西方教育史上,洪堡是第一人⑥。
在洪堡及后来的阿尔特霍夫(Althoff)等人的革新下,19世纪末柏林大学高扬了大学的新理念。
他们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大学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
他们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者(Scholar),每个学生应该至少在日益增大的“知识金庙”上置放一块砖石。
德国大学的新理念,不仅影响到欧洲各国,也影响到中国,并对美国大学发生根本性的冲击,逐渐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准则。
1930年出版的美国大学先驱者佛兰斯纳(A Flexner)的《大学》(Universities)一书,对德国大学新理念作了系统的阐述。
佛兰斯纳在第一篇“现代大学的理念”中,提出了“现代大学”的概念,以别于纽曼之“大学”;肯定“研究”对大学之重要,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大功能之一,同时又指出“成功的研究中心都不能代替大学”,给“教学”以同样重要的地位⑦。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德国大学的新理念与美国实用主义精神相结合,由“赠地学院”发展出“威斯康辛大学模式”,使得今天大学的功能扩展到校园之外,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美国大学兼容了英、德的大学理念,构建了研究生院与大学本科的二重结构,成为今日世界各国大学的模式。
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Clark Kerr)1964年的《大学之功用》(The Us es of the University)一书,阐明了当代美国的大学理念。
他认为,当代大学的功能已不止在“教学”与“研究”,并已扩及到“服务”;早期大学的目的是局限的,当代大学的目的则是多元的。
他还形象地说过,纽曼的古典大学像一个村,佛兰斯纳的现代大学像一个镇,当代大学则像一个城市、五光十色⑧。
对于“大学是什么”的探索,在我国古已有之。
《大学》一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目的则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养成“君子”,“齐家、治国、平天下”。
显然,这种大学理念与英国古典大学的理念相类似。
到了20世纪初,中国从事大学教育的许多学者在接受西学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德国大学的新理念,如蔡元培认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新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⑩;清华梅贻琦提出,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就职演说)。
他们出任校长后,按德国大学新理念改造学校,由此以国立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逐步确立起现代大学的体制。
3. 如何认识“办学理念”。
所谓“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依据大学理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原则、办学方针、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的实践总是离不开理念的指导。
这里的“理念”,主要指办学理念。
正是基于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方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上、在高教领域的位置,即准确定位,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水平定位、育人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名一直未变,但今天已成为世界一流的以理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究其成功的原因,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MIT确立的“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
人们常说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结晶”,其道理就在于此。
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诚如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所说的,“作为理论探析的大学理念是一般的,而作为指导实践的办学理念则是特殊的”。
大学理念体现的是大学的共性,办学理念体现的则更多是大学的个性。
大学如果失去了共性,也就不成其为大学;如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一般性)。
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也是有联系的,这就是:大学理念寓于办学理念之中,是办学理念确立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所成功的大学,不仅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而且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而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
二、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及其内涵探析所谓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就是指将我校历史上那些几经传承,既符合大学理念和教育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即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并在实践中证明为正确有效的办学思想集聚起来,经过提炼加工,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的办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学校的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
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期间,我校曾将办学理念的特色概括为16个字,即“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
笔者作为理念特色材料的执笔人,以我校的校史第一卷和复校以来重要文件为依据,围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企业家型’人才”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校办学理念上的特色:一是适应社会需要,把学校办成“企业家的摇篮”;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三是密切与社会联系,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在文章的结尾处,笔者对我校办学理念的特色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述为:“面向社会、求真务实、培育英才、经世济国”。
后来文件起草组成员在讨论该文时,认为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培育英才”的提法不好,不如改为“百年树人”,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二是我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中,笔者感到,那篇关于办学理念特色的总结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办学理念探讨和校史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也认为,所概括的“十六字”存在着两大缺陷:其一,“百年树人”体现的是教育理念,而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倒是原先“培育英才”体现了我校“培养企业家人才”的理念,而且,即使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我校还是应该着重培养精英型人才。
其二,“经世济国”的表述是不规范的。
在有关图书中,我们可查到的意思相似的用语是“经国济世”、“经世济民”。
因此,是继续保留“经世济国”,还是改为“经世济民”,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对办学理念这一概念内涵的进一步认识,笔者在充分探讨和深入分析学校历史上四个时期,即上海商科大学及中大商学院时期、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上海财经学院时期和更名上海财经大学以来的办学思想之后认为,我校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可以概括成“六句话24个字”,这就是:面向社会,教研一体,严格平和,崇实求真,三育并举,经世济民。
1. 面向社会。
这是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一种理念。
郭秉文因人才和环境关系,将东南大学商科“特别设于上海”。
上海商科大学实是郭秉文面向社会办学理念的产物。
郭秉文在商大办学过程中,从这一理念出发,又创立了由上海商学两界负有重望者组成的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兴办了商科夜校、商业补习夜校,“以便利商界有志求学者”。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院章》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学院“顺应社会需要,以培植商业专门人才”,课程教学则“理论与实习并重”。
中大商学院还恢复了夜商校,面向半工半读子弟。
在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裴复恒在阐述人才培养目标时曾说过:“深望异日本院具备企业精神之人才,能层出不穷,对全国产业之振兴,有更大之贡献”。
上商时期十分注重社会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相结合外,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各商业(事业)机关实习”。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面向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开放办学的路子,而且面向世界,努力开创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2. 教研一体。
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方针的一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