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摘要:户籍制度是指按户逐人记载公民基本身份信息、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身份变动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焦点仍然是不平等的二元户口结构,但是复杂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使得户籍二元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在具体的改革方向上,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
户籍制度最后的改革指导思想应是建立在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框架下逐步进行的渐进式的变革。
关键词:户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一、导致户籍制度问题复杂性原因的简析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户籍制度问题自建国之初就以复杂的形态存在,并延续至今。
而当今特殊的国情之下,户籍制度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原因的简析如下:1、我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多元化体制,而在政治体制上由封建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上述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体现了我国国情在转型期的复杂性。
中国户籍制度并未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保持一致。
2、中国属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难保持均衡。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政府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辽阔的地域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人口的分布复杂化,由于各区域的发展很难保持均衡,出现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在近些年户口改革的推动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致使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3、中国的户籍制度被赋予社会功能。
户籍制度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制度。
但在特殊的社会因素影响下,被赋予了其他的社会功能,如社会保障。
被赋予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身份的不平等,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自由迁徙,导致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户籍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明确户籍制度的目的是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切忌空谈为户籍制度改革而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成为一种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实现的工具。
从工具论的角度去阐释户籍制度改革,将更有助于揭示户籍制度背后复杂的问题。
要找准户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必须从户籍制度的服务对象着手。
我国之所以迫切地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现代平等精神觉醒的需要。
(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西方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但首先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未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这样一对天然的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更迅猛的发展。
尤其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延续到了今天之后,更大地束缚了农民,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进而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
现代工业文明的优越性无数次证明,一个农民在城市工业体系里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所创造的价值。
(二)宪政平等精神和人权觉醒的需要。
受现代西方平等正义思潮的影响,平等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并逐渐被写入各国宪法。
中国从宪法修订到普通的老百姓都逐渐接受这种思想,但二元户籍制度却导致权力差异,造成城市和农村极大的不平等。
人们向往平等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这种人权的觉醒和人性的解放促使农村人口想城市涌入,不断的刺激着现行的户籍制度。
因此我们要从这二点着手,去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所在,去探讨切实可行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法。
三、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行制度的弊端所在,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新中国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在历史上曾支持了中国工业化的最初起步 ,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
国家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程度地掌握了社会资源 ,在“一穷二白”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 ;同时,这一制度也使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凝固状态 ,抑制了社会有机的活力。
这一制度实行城乡人口的二元管理,控制了城市人口膨胀,具有保护城市的功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的严重迟滞 ,并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 ,农村人口贫困化,城乡差距拉大 ,以及“户籍崇拜”等一系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现行户籍制的弊端开始全面显现出来 ,有悖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 ,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制度性障碍。
当前 ,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 ,拆除城乡户籍藩篱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涉及4方主体,即是城镇、农村、市民、农民。
城镇在这个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在保障城市人口容纳量的最大限度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的鼓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因为城镇是工业化带的价值最直接的受益者。
农村在这样一个体系改革中往往无能为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同时缺乏足够的经济产业链无法自身独立发展,严重依赖简单的人口输出和土地出售使得农村成为受害者,不能持久有序的发展。
市民这个时候往往成为了这个一个体系改革的阻碍者,由于市民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一系列权利的同时将极力排挤农村人口融入城镇以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而农民往往是这个体系改革的最大推动者同时也是最大的付出者,在融入城镇的过程中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
作为普通的百姓可能会出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对宪法平等精神的尊重,去书写一部部移民史,但却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损害了个人权益的合法保障。
因而能够对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四、当前各级政府的试点改革反映着中央政府的态度从近几年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央政府在考虑各种要素时的心态变化。
我认为中央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主要的是基于二方面考虑。
(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改变,所以中央政府要稳定执政根基——稳定并发展农村,这一直是其艰巨的任务。
因此中央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出台一些政策并投入一定比例资金去建设农村,减少农民负担;(二)中国是一个正在向工业化转型的国家。
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完成城镇化,因此中央政府必须鼓励人口的转移与流动以完成工业化。
我国必须维持各地域人口的平衡,即在稳定农村的大前提下进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使城镇不堪重负。
反之,这个过程也不能过于缓慢,会导致中国工业化的脚步被无限制的减缓。
中央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行了当下阶段的户籍政策,通过地方政府逐步解冻现有的户籍制度,使地方政府有利可寻进而突破现行二元户籍制度。
地方政府对于松口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态度往往更加积极,因为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他们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在他们认为城镇有足够承受的范围能力,将加大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人口流通的限制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我认为当前中央之所以迟迟不发文公布正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是由于爆发式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去推动改革,同时兼顾农村均衡发展,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五、建立新的发展模型,城市圈模型发展模式最后,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宜过快的向一元化结构改革。
应该逐步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城市圈化得发展。
理由如下:1、中国农村基础薄弱,不宜农村单独发展2、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无法将其释放到工业体系,中国难以迅速发展3、中国城镇承受能力有限,大量人口流动到城镇将给中国城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城镇为主体构建的城市圈进行发展,构建一个梯度发展的模型。
用大城市带动中型城市发展,用中型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用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
资源也逐步实行分级配置,在满足上一级的需求下,依次向下传递,并鼓励人口合理流动,即逐步融入周边体系中,而非群体性集体性的涌向大中城市。
通过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用高效的生产力带动周边逐步发展,而我们正是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对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指导,为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的富强,我们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更多的贡献。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