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引言
总所周知,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多次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被提及,如2014年11月17日全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扎实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这不禁让我思考,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它存在哪些问题而使得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呢?
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酝酿和形成阶段,1958至197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78年至今为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

1、户籍制度形成阶段(1949-1957年)
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的规定、条例,户籍制度逐步形成。

例如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这一时期,虽然户籍的管理逐步制度化,但是总体来说还算宽松,对于公民迁徙的限制不多,这也体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精神:“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2、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58-1977年)
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艰难地发展。

城乡居民第一次被明确地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在当时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建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带来了一些列的不平等问题,为以后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3、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化和城镇扩大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城市扩容已经延伸到周边地区和农村,以前的户籍制度无法适应这些改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开始并延续至今。

三、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
前文叙述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情况,可见在不同时期我国有着不同的户籍制度。

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必然是因为它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那么,以前的户籍制度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1、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现实的情况,户籍限制不能做到相对机会均等。

拿我的家乡贵州来说,她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学生会选择到湖南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去进行学习。

但是由于户籍的限制,这些学生并不能像当地的学生一样通过正常的途径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而往往需要缴纳相当数额的择校费用。

而且,
就算顺利进入某外地学校进行学习,高考时也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而在不同的地方高考,考取通一所大学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考生考本省市的高校会较外地考生有优势。

而在贵州全省就只有贵州大学一所211重点大学,而且其中还有部分专业属于二本甚至三本,与外省一些一流高校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所以作为贵州的考生,要想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学习,就必须考虑外省的高校,而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就拿我们交大来说,交大每年在贵州招生的名额仅有二十几个,而在上海市却有好几百个名额,录取的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户籍制度造成的地域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分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障碍和难点,大大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2、就业差距
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都想考取一个较为理想的大学,希望毕业以后能留在本地或者到发达地区谋求一职,希望落户到有养老、医疗以及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的大城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消了毕业分配的政策,导致了农村学生即使考上了城里的大学,也无法保证就业。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由于人才膨胀,也使得那里的就业压力增大。

由于没有本地户口,毕业生无法跟当地人一样享受当地的城市资源(住房、医疗、生育等),也就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才能换取相应的某种便利。

因此,如今的户籍制度也导致了很多就业问题,这也是今后户籍制度改革所需要解决的。

3、城乡居民社会福利不平等
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镇居民优于农村居民,享受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

随着二元结构日益严重,城乡居民在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公平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二元户籍制度已经把城乡分割开来,不同的居民有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巨大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心理上的互相抵触。

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更多的开始了歧视农村居民,而没有拥有城市户口的进程务工者不仅在福利上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更多的在心理上变得自卑,失去自信。

这与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因此,在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城乡居民在享有社会福利方面存在诸多不平等,这与我国制度的公平正义原则相去甚远。

还是拿我所在的上海来说。

上海人与外地人相处时,不管有没有表现出来,上海人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相反,外地人则经常带着一种自卑感。

这种优越感或是自卑感如果太过强烈,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而且,上海很多企业的高层基本都是上海人,外地人除非能力特别突出,否则很难进入企业高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现行的户籍制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国如今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当给农村居民相同的待遇与地位,消除由于户籍制度而对农村居民的歧视,实现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

4、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要为之努力的目标,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之间也在不断地分化、重组。

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难,途径越来越少,关卡越来越多,不公平现象也越发严重。

以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人员来说,他们要想在所工作的城市安家立业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最终都是回到家乡,而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变成“城里人”。

由于没有平等身份的认同,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各个方面都难以和“城里人”竞争,只能以民工的身份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

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如不能同工同酬,甚至受到歧视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此外,没有户籍身份,
进程务工人员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与主人翁的精神,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约束,加之享受不到社会救济保障,必然造成悲观失望、极端的心态。

由于他们没有户籍身份,无法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教育,缺乏法制观念,再加上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不安定的现象发生。

同时,大批进城务工者长期以来的人户分离情况,也使公安机关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详细信息,这势必给治安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二元的户籍制度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这也是当前户籍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总结与展望
二元户籍制度除了存在前述的一些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会使部分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无法参加户口所在地的政治生活,也无法参与所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会阻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是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等。

正是因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现阶段才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而国家也确实出台了一些户籍改革的措施。

例如特大城市的打分落户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采用统一居民户口的一元户籍制度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解决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一些问题。

我相信,有问题就需要去解决,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必将持续下去,朝着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赫广义.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社会影响、改革成就、现实困境及其发展路径[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5:1-8.
[2]周海娟,殷姿. 论二元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 管理科学文摘,2007,06:126-128.
[3]别红暄.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15.
[4]高强,张辉.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乡镇经济,2006,06:21-25.
[5]田庆有. 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6]严士清. 新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历程与改革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靳文娟.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文正邦,文培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J]. 学习与探索,2012,01:73-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