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结构及发展分析

中国社会结构及发展分析

中国社会结构及发展分析
杨志罡10243022 信管1001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从社会结构的变迁来看,新中国前30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消灭了地主阶级,在农村进行土改,从而奠定了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基础;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劳动者的数量大大下降,民族资本家不复存在,个体劳动者由解放时的900万下降到1978年15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扩充进程的序幕拉开。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

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方面,中华民族在不同支流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开创了文明古国而较早进入文明时代,并开拓创造出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和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在长达两千年左右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极其重要的重心和中心。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天然缺憾,中国社会又较早地长期地陷入了以历史循环为特征的发展的沼泽地,因而从总体上来说发展非常缓慢。

在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巩固而加快发展之际,中国落后了,中华民族落伍了。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束手无策,只能割地赔款以图苟延残喘。

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了筑路、开矿、海关等等中国主权,操纵了中国外交,从而把中国社会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革命力量,其在斗争中由于受到全体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断发展壮大,因而,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说,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实现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中国的必然的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方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体现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

五种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与推力,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于制度变革的滞后。

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

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西方现代化模式来解释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因为近代中国的这一转型并非社会内
部因素自然演化的结果,作用于中国社会的,不仅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而且有中国社会内部新旧因素的制约。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
第三,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第四,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因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