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小说概况

20年代小说概况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a.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 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 b.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作家易 卜生的问题剧。c.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冰心与卢隐比较
相同点: 福建人,北京 大学教育,五四运动, 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 不同点: 冰心——爱,卢隐——悲; 古典的大家闺秀——现代知识女性气质; 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真切真率、如泣如诉。

2、王统照(1897——1957)

山东诸城人,具有诗人气质 《雪后》儿童 军阀; 《沉思》 琼逸 模特; 《微笑》 犯人; 《湖畔儿语》 堕落的社会; 象征和写实兼容并收,追求“爱” 与“美”。
四.叶圣陶
1 、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 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 膜”。 《这也是一个人》 2 、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 露市民精神空虚、无聊,批判没有 “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3 、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 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潘先生在难中》

最能体现作家创作特色

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 流派的创作特色。
二、乡土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悲剧主题的意蕴
1.描绘现代工业文明、畸形的都市文明对封建宗法 制农村的冲击,揭露军阀肆虐、社会动乱给农民造 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

许杰《赌徒吉顺》、鲁彦的《黄金》
2.展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种种人生悲剧

许钦文《疯妇》双喜妻 婆媳关系 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废名的小说着重表现农村恬静和谐的生 活与纯朴无欺的人性,构筑一个“桃花 源”式的世界。
《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真” 恬淡纯朴 纯 真自然; 《浣衣母》李妈 “善” “公共的母亲”; 《桥》空灵 超脱 小林 琴子 青梅竹马 两小 无猜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 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 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 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 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3.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 许杰《惨雾》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

《怂恿》
4、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三、乡土小说的艺术特征:

A、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概叹——“隐现着 乡愁” 鲁迅《故乡》; 许钦文《父亲的花园》 B、描绘的都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个悲惨而又司空见 惯的悲剧——“近乎无事的悲剧” 王任叔《疲惫者》驼背运秧 监狱 “带泪的幽默”; C、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乡土气息 思念——痛惜 愚昧和野蛮 蹇先艾《水葬》贵州 骆毛;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江 冥婚;许杰《惨雾》械斗 D、注重情感的流泻和氛围的渲染——散文化 许钦文《石宕》三人 两天;许杰《惨雾》
(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私小说 —— 又称“身边小说”。日本大正时期 (1912—1926)纯文学的最高成是私小说。 是一种突出地描写个人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的 小说。


(4)创造社作家始而久居于海外,继而漂泊于本土,
正在青春期,对爱情问题极为敏感,但所感受到的, 却是由于民族的衰败所导致的歧视、委屈、耻辱, 以这种感受写小说,便发生了集中写“穷”(生的 苦闷)写“色”(性的苦闷)的情况。既有强烈的 叛逆倾向,又有浓郁的感伤情调。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 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
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 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
作具有意境美。
4、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 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方色彩 也都大大增强。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 (2)妇女地位问题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4)教育问题 (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家

“冰心”这个笔名,是她 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 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 庭》时首次使用的。

第三节 浪漫抒情小说
一、创造社的成立

以 1926 年为界,创造社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
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以前期创造 社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1、“自叙传”抒情小说


又叫“自我小说”
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作家的自 己境遇的小说。
2、“自叙传”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零余者”形象——
一是这些人物由于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 人的才华,不被社会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 二是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较弱,意志不坚,对于不合理的社 会无力反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自己生的这个世界 找不到适宜的位臵。 外在标记——落魄感、无所依归感:弱国子民的留学生、 落魄文人、清苦教师、失业者、流浪者……内在特征—— 对立矛盾的心态和“灵与肉”的冲突:出身卑微,境遇飘 零,经济困顿。 “零余者”有着矛盾的性格,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 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 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又满足一时的性欲,自喻多才又自 轻自贱。同时,多愁善感,神经纤敏,特别感伤;有时也 反抗社会,但是一种消极地、变态的——自虐、沉溺酒色、 自我摧残,自戕,遁形山水。
郁达夫
(一)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1913年赴日本留 学,学习经济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 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23年 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四、废名(1901-1967)

湖北黄梅
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 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 集。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 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 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1921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了郁的第一个小说
集《沉沦》,收入了《沉沦》、《南迁》、《银灰 色的死》三篇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三篇小说的主题是:对爱的渴望和这种渴望的不能 实现。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 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三章
小说(一)
本章主要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 .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
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 .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 写实的基本特色。 3 .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 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 艺术特征。


(四)、郁达夫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1)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 抒情小说形式。 不仅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 了解构,而且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 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带进了新文学小 说创作中。
六、乡土小说的局限
1、作者多是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还缺少 把握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 与能力,虽然描绘了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 景,却未能进一步探索造成这种落后愚昧的 深刻的社会原因。 2、大多数乡土小说在艺术上仍比较稚嫩。手法 圆熟之作太少。
七、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思 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故二十年代只是中国 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同 的创作倾向 —— “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 体验和“田园诗”风格的张扬;“社会剖析派 小说”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首重等, 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以江浙军阀混战为背景,描绘小 学校长潘先生逃难历程
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卑怯自私、苟

且偷安的知识分子形象
《倪焕之》

以小学教员倪焕之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 追求为主线,反映自辛亥革命前后到 “五四”、再到“五州”和大革命失败 十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思潮的变迁

着重展现以倪焕之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
子艰难前行的心路历程
五、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
1、庐隐(1898—1934)
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

主要创作 《一个著作家》、《两个小学生》 《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 、 《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


《海滨故人》
由“心理问题小说”转向自
叙传抒情小说的界碑。

自传: 露莎、云青、宗莹、 玲玉、莲裳 ,“愁怨日多, 欢乐时少”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

家庭问题Biblioteka 父子(女)问题 青年问题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 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