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中国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体现。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他有着及其吸引人的魅力。

乡土文学早在上个世纪出慢慢兴起、不断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其中批判意识在乡土文学中表现极为强烈,尤其是对当时民俗文化和妇女的命运。

所以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

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作家们的自身处境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从而挖掘中国早期乡土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乡土小说;批判意识;性格弱点;民风陋习;国民劣根性;价值1920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Country Novel "in China in the 1920s". Native literature as a vital genre of literature, he has an attractive charm. Native literature early in the last century a slowly ris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ritical awareness of performance in the local literature is very strong, especially the fate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women. It is because of such native litera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re than a few of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writers' own situation and Local Novels happened in the local, Local Novels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y Novels reflect the critical meanings. Key words: Country Novel; Critical consciousness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Ⅰ)引言 (1)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 (3)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 (5)(一)对民俗文化的批判 (5)(二)对女性命运的批判 (6)(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8)三、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价值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大约兴起于1923年前后,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作家和他们笔下所写的人物,环境等之间有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对他们的感情也十分复杂,在理性的批判之中又不乏情感的眷恋, 所以作品的主题很多都是批判与眷恋并存。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

此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及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等催生了中国早期乡土文学发生和发展,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各类冲击、矛盾——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冲击则成为乡土小说发生和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本质便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从上层社会转移到普通民间,人们开始着眼于反思社会中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的悲苦遭遇和不幸命运,从而表现出对普通人的深切切关怀。

民间文化作为现当代文化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就理所应当得进入启蒙主义者的关注领域。

乡间的悲苦与落后、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及文化理念等从此被摄入启蒙文学作家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要深入了解一类艺术或者创作这种艺术的作家,就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实质上就是一场狂飚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是人们回归自由,回归民主,从而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

至此,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鲁迅的《人的文学》提倡以人道主义为主、注重“人的意义”,反对非人的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兽鬼兽道”。

随后沈雁冰、郑振铎等作家也相继提出要同情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写血和泪的文学”。

其倡导主旨也在于要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去写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的“事实”—苦难与愚昧。

现在看来乡土小说的创作主体—一乡土小说作家们大多出身于农村落魄的中小地主或小生产者家庭,长大后他们离开故乡、作为寓居于京沪等地的繁华大都市的异乡人。

乡下人特有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累积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这批作家们在他们的乡土世界中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现代意识同深切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从而生动深刻得展现了自己所熟悉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家们以回忆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对封闭的乡村文化进理性批判。

但有一部分作家在批判的同时,在情感上又抒发着对乡村的浓烈乡愁与爱恋,在展现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中蕴含着赞美和歌颂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情,而这一切是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具有的。

乡土小说的产生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思潮,也离不开新文学启蒙者们积极引导。

但作为“文学”,必然有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方面的原因。

乡土小说于1923 年前后陆续出现,是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发展。

乡土小说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

说到乡土小说的创作,不能不说到鲁迅,由于他“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己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因此通常都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

乡土小说以它独特的写作视角与创作空间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乡土小说得以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一、乡土小说批判意识的产生乡土小说批评发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无疑是受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来看,“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用“批判”两字足以概括。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不破则不立的实践勇气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文学的现代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催生了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产生。

斯洛伐克学者玛利安.高利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一书的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如果不存在改变一切价值观念的需求,就不会产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这种需求已成为一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其作品的最明显的价值便是符合五四时期“批判”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符合时代文学潮流的批判意识。

这说明“五四”运动最深刻的影响是思想意识中深层次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乡土文学及其理论批评而言,文学观及其文论批评观的思想转型推动和促进了乡土文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并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共同进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批判为先导的乡土小说批判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五四”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传统精神中的变异、革新的思想资源。

确立中国乡土文学批评核心价值取向,不能仅仅从时间角度考察,尽管社会、时代对文学影响极大,但从文学自身发展因素考虑的话,决定乡土小说现代转向的直接原因主要还有两个:一是在对传统文化,准确而言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批判中构建的现代性;二是在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学及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取向的利用中确立现代性。

据此而言,“五四”文学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双重关系中确立起现代核心价值取向的乡土小说的批判意识中体现出来的的批判性指向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向延续 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传统,尤其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根基建立的正宗、正统、主流的传统叛离,不惜以矫枉过正的极端态度方式以达到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转向的目的;二是以“文学革命”,包括梁启超等主张“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将批判矛头指向中国古典文学及批评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为宗旨的传统,力图以革命的方式确立批评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三是以新文化、新文学观批判旧文化、旧文学观,以新旧的二元对立思维体现出现代批评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的批判性评价取向,尤其是对传统文学及文论批评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批判,力图在批判传统性中为现代性开辟道路。

鲁迅小说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他的作品确立了乡土小说的开端,因为;批判国民弱点是其毕生致力的工作,乡土小说作家正是沿袭这一传统竭力批判农民的劣根性,因此乡土小说中的批判意识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二、20年代“乡土小说”中批判意识的表现(一)对民风陋习的批判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初期的乡土作家对封建宗法文化统治下的种种衰败、落后的现象感到深深的悲哀,特别是残害身心的野蛮、残酷陋习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让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民风陋习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与热情。

他们在现代理性的烛照下,在鲁迅启蒙主义创作实践的示范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描绘民俗的作品,直接、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闭塞、落后,进而对传统民俗的劣根性进行深刻的文化批判,使之成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批判意识最先体现在对民众生活状态的解析上。

现代人文地理学有一句名言: 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 偏僻、闭塞、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便成为封建传统文化扎根肆虐的地盘。

早期的乡土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出乡村生活衰落的现实,向我们展现了作家们深感痛惜的偏远乡村无情又野蛮的民风陋习,例如水葬冥婚、典妻、村仇械斗、鬼节超渡等等。

在理性批判中深刻地展现出了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