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他为满足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利益,对内加强暴力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战争,扩大帝国的疆域和殖民地。
在1870年7月发动了普法战争,在色当战役中,被俘。
9月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
5: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是拿破仑的侄子。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后,他在大资产阶级保皇派的资助下,当选为总统。
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逮捕一切反对他的议员,稍后,又血腥镇压了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
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黄袍加身,号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发动战争。
1870年7月19日,他对普鲁土宣战,结果在色当兵败被俘。
法德和约签订后被释放,随即流亡英国,1873年死于英国。
6: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19世纪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
整个19世纪经国会批准的重大改革有三次(1832年;1867年;1884年)。
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的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7:宪法纠纷(德国)1860年起,普鲁士政府锐意推行军事改革,以便为用武力统一德国作准备。
而由此引起了一场纠纷,即所谓"宪法纠纷"。
1860年,陆军部长房龙在议会里提出军事改革法案。
但是议会里居多数的资产阶级议员利用1850年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军事拨款。
他们之所以持反对态度是因为军事改革是由房龙所领导的,而房龙是最反动的容克阶级代表,军事改革会增强容克的反动力量,会阻挠普鲁士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
议会不但拒绝拨款,而且还要求实行责任内阁制。
这就开始了"宪法纠纷"。
"宪法纠纷"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与以国王为首的地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前者不满足于宪法所赋予它的微不足道的政治地位,他们要求更多的统治权。
8:俾斯麦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先后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宰相。
出生于一个容克世家。
1851年进入外交界,先后担任过驻俄公使和驻法大使。
1862年出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兼外交大臣,上台后发布了铁血演讲,故有“铁血宰相”之称。
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宰相,独揽大权。
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对内维护容克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镇压工人运动。
对外运用结盟政策,同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德国在非洲、大洋洲掠夺了一些未被“瓜分”的殖民地。
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后,1890年3月令他辞职。
晚年写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9: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
1833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
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 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
同年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
他组织的红衫军为意大利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10:1861年俄国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
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
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
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11:克里米亚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
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
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
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
10月,俄土战争爆发。
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
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
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
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后继者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停战求和,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
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同时拿破仑三世恢复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主。
12:林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第16任总统,共和党人。
生于肯塔基州垦荒农民家庭。
没上过正规学校,通过自学法律当上了律师。
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黑奴制度。
1860年11月以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总统。
此后,南方各州奴隶主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
战争中领导美国人民同南部叛乱集团进行艰苦的战斗。
1862年后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包括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进行。
1864年11月再度当选为总统。
1865年4月3日,联邦军队攻陷了南方同盟的首都里士满。
4月9日南方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4月14日,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到被奴隶主收买的演员蒲斯枪击,次日逝世。
马克思称他为英雄,与华盛顿齐名。
13:南方重建林肯去世后,约翰逊采取的一系列妥协政策,遭到了人民的强烈愤慨,于是1867年,国会通过了激进派的《重建南方方案》,开始了民主重建时期。
在《重建方案》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在重建过程中,黑人获得了参加投票选举的权利,于此同时南方也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化。
1870年以后,北方开始向南部种植园主妥协。
到了1877年2月,南方重建结束。
南方重建对南方经济的回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14:吉田松阴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生于一长州藩士家庭。
少时修兵学和儒学。
青年时代游学九州等地,拜兰学家为师,寻求抵御西方列强良策。
美国培理舰队来航后,撰文向幕藩当局提出防备之策。
曾企图偷乘美舰出国考察,事败被囚。
出狱后办村塾讲学,传授尊王攘夷思想,培养了高杉晋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一大批致力于倒幕维新的人才。
1858年因反对《安政五国条约》,倡导攘夷被捕入狱,次年被处死。
15: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概念:马克思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外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16:两党政治两党制最初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
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政治。
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木柄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只存在两个党派。
两党制的实行推进了民主化进程。
17:第二国际19世纪80年代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国际联合组织。
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这次大会实际上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
第二国际前期基本执行了额马克思主义路线,团结了工人阶级队伍,和无政府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后期随着恩格斯去世,逐渐分为三个派别: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折衷主义)、右(宣传修正主义)三派。
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各国的许多领导人公开背叛无产阶级,拥护帝国主义。
第二国际濒临破产。
18:柴明达尔制印度政府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的一种土地制度。
柴明达尔对其领地没有所有权,只有一定数量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政府为了使柴明达尔交足田赋,允许他们在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
他们为国家征税,国家付给一定的报酬。
这种与土地有关的权利可以继承、转让和出卖。
柴明达尔地主是腐朽的、寄生的封建统治阶级。
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废除柴明达尔制度。
19:莱特瓦尔制: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实行的一种田赋制度。
主要实行于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省和西印度的孟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