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
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
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
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
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
因此,法西斯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三个典型的法西斯国家。
法西斯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希特勒在德国焚书,把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许多人类文化宝贵财富付之一炬。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转年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故又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
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
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
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
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二)法西斯主义的五个基本理论1,种族优秀论。
2,国家至上论。
3,领袖至上论。
4,意志至上论。
5,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
(三)法西斯主义滋生和蔓延的土壤法西斯主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在德意日等国家盛行,有以下原因;一,复兴的德意和新兴的日本,不甘心忍受英法美等国操控的世界格局。
二,连续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冲突。
三,国内劳工运动和革命运动高涨,引起了大资产阶级和统治阶层的恐慌和疯狂镇压。
四,德国当时经济崩溃(1933年1美元兑换3万亿(trillion)德国马克)国内爱国分子情绪高涨,民众对英法等老资本主义国家恨到极点。
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趁机煽动这些爱国分子,向他们灌输了大量的狂热的法西斯思想法西斯是指一部分人为了某种利益,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民欲望不断扩大这个团体,对不加入或者排斥这个团体的人或其他团体进行各种方式的打击。
达到一个控制国家,法律,军事的目的,法西斯的优点:极大有效地发挥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可以在短期内调度国家全部的力量去干一件事情,打破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统治下公民的思想。
缺点:劳民伤财,法西斯政权的统治时间都不是很长,因为对国家和其民族造成的伤害非常大。
往往1代法西斯统治需要几代人去恢复。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议题。
虽然现代一般认为纳粹主义是由法西斯主义衍生的一种分支,但一些人仍主张纳粹主义并非法西斯主义,要不是因为两者之间差异过大,便是因为他们认为法西斯主义不能作为一种通称来形容。
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纳粹主义强调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那些于根其民族和种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会工程的文化上,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它所有种族来达成德国民族的繁荣。
相较之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则认为文化因素应该替国家服务,国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种族服务。
法西斯主义的政府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它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政府中央集权至上的理论。
而纳粹强调的则是“民族”(V olk)和“民族共同体”(V olksgemeinschaft)。
纳粹主义认为政府和政党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的理想的工具,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明确地反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主义形式。
纳粹的运动—至少在其意识形态上,则认为以阶级为根基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并且希望跨越这种既有的阶级社会,团结所有阶级的种族成分。
社团主义国家的中心思想的确是精英政治。
不过,法西斯主义的根基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社团主义,而社团主义则被认为是取代阶级斗争产物。
第二战场第二战场是指二战时期,新开辟除苏联战场外,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战场,它的开辟以诺曼底登陆为标志。
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但是,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却经历了数年的争论。
年表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
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
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英国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击败;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无法应对日本的强大攻势,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应该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进攻北非,防止德国夺取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地区。
1942年7月,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
8月,丘吉尔亲自飞抵莫斯科,向斯大林通报了这个决定。
斯大林当然对英美的决定感到愤怒,但这次英苏首脑会晤却促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对两国携手对法西斯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丘吉尔访苏期间,苏联红军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与德军进行生死大决战。
在这场历时七个月的战役中,苏联红军消灭了大约150万轴心国军队,扭转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了德国的力量,帮助英美盟军成功在北非登陆,扭转了北非战局。
另一方面,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胜利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本从海上进攻印度的危险被消除。
1942年下半年见证了全球战争形势的迅速逆转。
1943年1月,英美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商讨西欧登陆计划,但英国坚持首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之后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3年11月底,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后来,由于登陆规模扩大,实际登陆日期就推迟到了1944年6月6号。
历史意义诺曼底登陆的最终实施,不但缓解了苏联的压力,而且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绥靖政策绥靖主义用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绥靖政策1。
定义:也称姑息政策。
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2。
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3。
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4。
直接后果:(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4) 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推行原因(1)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