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贝氏体与钢的中温转变

第6章 贝氏体与钢的中温转变


6.3.1 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
1.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特点 2.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3.影响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主要因素
1.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特点
1) 贝氏体转变和绝大多数相变一样,需要通过新相形核与核心长大来完成,其形核 速率和长大速率决定了贝氏体转变的速率。 2) 贝氏体形核(多数以贝氏体铁素体为领先相)需要一定的孕育期,这与珠光体转变相 似。 3) 贝氏体转变速率比马氏体转变速率慢很多,这与贝氏体转变需要原子扩散以及相 变驱动力相对较小有关。 4) 贝氏体转变有一上限温度Bs和一下限温度Bf,高于Bs温度和低于Bf温度,都不能发 生贝氏体转变。 5) 贝氏体转变具有不完全性,这与贝氏体形成过程中由于奥氏体中碳富集导致的奥 氏体化学稳定性增加有关,也与贝氏体和奥氏体比体积差造成的奥氏体力学稳定化 相关。
6.1.1 贝氏体的定义和分类
1.贝氏体的定义 2.贝氏体的分类
1.贝氏体的定义
贝氏体转变非常复杂,其转变产物形态多样, 给出严格的、准确的贝氏体定义十分困难。我 国在国家标准“GB/T 7232—1999金属热处理工 艺术语”中对贝氏体的描述是:贝氏体是钢铁 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域与Ms 之间的中温区等温,或连续冷却通过中温区时 形成的组织。
2.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
贝氏体铁素体中通常具有高密度的位错,而且 位错密度随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增 加钢中的含碳量可以降低贝氏体的形成温度, 因此,增加含碳量可以提高贝氏体铁素体中的 位错密度。
3.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亚单元
图6-9 Fe-0.5%C-3.8%Cr-1.44%Si上贝氏体组织结构照片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150℃×5min+365℃×15min) a) 亚片条、亚单元形态 b) 亚片条、亚单元、超亚单元形态
6.2 贝氏体的相变机制
贝氏体相变包括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和碳化物 的析出两个基本过程。贝氏体相变机制包括贝 氏体相变的领先相、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与长 大、碳化物的析出位置等诸多方面。
6.2.1 贝氏体相变的切变理论
1. Hehemann模型 2. Bhadeshia模型
1. Hehemann模型
a)表面浮凸(在A区无表面浮凸)(600×) b)与a)同一部位的表面干涉图像(600×) c)与a)同一部位的光学金相(600×) d)扫描电镜像(复型)(4000×)
5.反常贝氏体
图6-7 1.17%C-4.9%Ni钢450℃等温90s 形成的反常贝氏体电镜照片(8000
6.柱状贝氏体
图6-8 1.02%C-3.5%Mn-0.1%V钢经950℃加热、250℃等温80min后水淬的柱状贝 氏体
6.4.3 贝氏体组织的应用
7.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8.试分析高碳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为什么不能得到贝氏体组织。 9.为什么要开发贝氏体钢?开发贝氏体钢的原则是什么?
2.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1) 在一个相当宽的冷速范围能得到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 2) 在保证提高强度的同时,使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尤其是具有低的韧脆转变温度。 3) 贝氏体钢要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形性。 4) 钢材价格低廉。
(1) 化学成分
图6-14 动力学理论计算的各种
(1) 化学成分
图6-15 硼元素对等温转变图
(2) 原始组织
原始奥氏体组织对贝氏体转变有一定的影响。
(3) 工艺条件
1)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的较高温度,随着等温冷却温度的降低,过冷度增加,相变 驱动力增大,即贝氏体转变速率提高;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的较低温度,随着等温 冷却温度的降低,原子扩散能力减弱,即贝氏体转变速率降低。 2) 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之间的温度等温停留,会促进随后的贝氏 体转变,这可能与在等温停留过程中由于奥氏体析出碳化物,导致奥氏体中碳和合金 元素含量降低有关;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较高温度等温停留或发生部分贝氏体转变, 会减慢随后在较低温度的贝氏体转变,这可能与过冷奥氏体热稳定化和先期贝氏体转 变使未转变的奥氏体含碳量升高有关;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的较低温度或Ms以下 等温停留,可使随后在较高温度的贝氏体转变加速,这可能与较低温度下发生部分贝 氏体转变或马氏体转变形成的应力和应变导致的附加驱动力有关[4,10]。 3) 对过冷奥氏体施加拉应力可促进贝氏体转变,施加压应力阻碍贝氏体转变。 4) 对高温(800~1000℃)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可减慢贝氏体转变,这与奥氏体内部发生 回复,形成多边形亚结构以及亚晶界,阻碍α相切变长大有关;在Bs温度以下对过冷 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可促进贝氏体转变,这与塑性变形导致过冷奥氏体位错密度升 高而产生的附加驱动力以及促进原子扩散有关。
图6-12 经典的扩散控制台阶长大模型
6.3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是贝氏体相变的重要组成部 分。一方面,相变机制决定相变动力学,因此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可促进贝氏体相变机 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相变速率是相变动力学 研究的重点,也是人们制订贝氏体淬火工艺过 程时必须关注的问题。本节主要探讨贝氏体相 变速率及其相关内容。
2.贝氏体的韧性
图6-21 几种钢在等温淬火和普通淬火、回火状态下冲击韧度与强(硬)度的关系 (图中数字代表等温温度或普通淬火后的回火温度) a) 30CrMnSiA b)40CrA c) 40CrNiMoA
2.贝氏体的韧性
图6-22 贝氏体冲击韧度与贝氏体形成温度的关系 a) 等温30min b)等温60min
a) 光学显微组织(500×) b) 电子显微组织(5000×)
6.1.3 贝氏体铁素体的精细结构
1.贝氏体铁素体中的含碳量 2.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 3.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亚单元
1.贝氏体铁素体中的含碳量
贝氏体铁素体中的含碳量通常是过饱和的,且 随贝氏体形成温度而变化。贝氏体形成温度越 低,其中的铁素体中碳的过饱和度越高,反之 亦然。
铁素体为片状或透镜状 铁素体为板条状 铁素体为板条状,放射状分 布
铁素体为板条状
分类依据 相变过程
2.贝氏体的分类
表6-1 贝氏体组织的分类和相关命名
组织命名 反常贝氏体 其它贝氏体
说明 碳化物优先析出 铁素体优先析出
6.1.2 贝氏体的显微组织特征
1.上贝氏体 2.下贝氏体 3.无碳化物贝氏体 4.粒状贝氏体 5.反常贝氏体 6.柱状贝氏体
分类依据 碳化物分布
金相形态
碳含量
2.贝氏体的分类
表6-1 贝氏体组织的分类和相关命名
组织命名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无碳化物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针状/针叶状贝氏体 羽毛状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低碳贝氏体 中碳贝氏体 高碳贝氏体
说明 碳化物在铁素体板条之间 碳化物在铁素体内部,与铁 素体长轴方向呈55°~60°夹 角 无碳化物
2.细晶强化
图6-18
a)
b)
3.亚结构强化
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亚结构对贝氏体强度也 有较大贡献,很显然,位错密度越高,贝氏体 强度越大。在铁碳合金中,位错密度与由此引 起10的-4ρ屈1/服2,强式度中的ρ增为量位之错间密的度关[系4]为。:Δσs =1.2×
4.碳化物弥散强化
图6-19
a)
b)
4.碳化物弥散强化
图6-20 碳钢贝氏体抗拉强度与形成温度的关系
6.4.2 贝氏体的塑性和韧性
1.贝氏体的塑性 2.贝氏体的韧性
1.贝氏体的塑性
在相同强度下,低碳贝氏体钢的断后伸长率比 回火马氏体钢高,但高碳钢的情况正好相反。 贝氏体钢的断面收缩率总是比回火马氏体钢低, 原因尚不清楚[1]。
(3) 工艺条件
5) 外加磁场可提高贝氏体转变温度,使贝氏体转变加速[21]。
6.3.2 贝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
6-16.TIF
6.3.2 贝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
6-17.TIF
6.4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与应用
贝氏体组织,尤其是下贝氏体组织具有优良的 力学性能。一般而言,在相同的强度水平下, 贝氏体组织比回火马氏体组织具有更高的韧性。 另外,实际热处理生产中通常采用等温淬火的 方法获得贝氏体组织。
1.上贝氏体
图6-1 上贝氏体的显微组织 a)光学金相显微组织(500×) b)扫描电子显微图像(4000×)
2.下贝氏体
图6-2 低碳低合金钢(15CrMnMoV) 中的下贝氏体组织
(薄膜透射,975℃加热,油淬)(26400×)
2.下贝氏体
图6-3 高碳钢的下贝氏体组织(1150℃加热2h,水淬) a)光学金相(500×) b) 扫描电子复型图像(5000×)
6.4.1 贝氏体的强度和硬度
1.固溶强化 2.细晶强化 3.亚结构强化 4.碳化物弥散强化
1.固溶强化
钢中的碳和合金元素一部分溶解在贝氏体铁素 体中,一部分形成碳化物。溶解于贝氏体铁素 体中的碳和合金元素产生固溶强化,使贝氏体 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碳因其形成间隙固溶体, 并具有一定的过饱和度,其固溶强化作用比合 金元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图6-10 钢中贝氏体相变过程示意图(Hehemann
1. Hehemann模型
图6-11 贝氏体相变过程示意图(Bhadeshia
2. Bhadeshia模型
更精细的研究证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板条状或针状贝氏体铁素体是由尺寸更小的铁 素体亚片条、亚单阶-扩散理论
2.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图6-13 a) 单一C曲线,珠光体和贝氏体形成温区合并 b) 两组C曲线,珠光体和贝氏体形
成温区明显分离
3.影响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主要因素
(1) 化学成分 碳和合金元素(除钴、铝以外)都延缓贝氏体转变,使贝氏体转变C曲线 右移,图6-14所示为Bhadeshia等根据动力学理论计算的各种合金的等温转变图,图6 -15所示为硼元素对等温转变图影响的示意图。 (2) 原始组织 原始奥氏体组织对贝氏体转变有一定的影响。 (3) 工艺条件 加热工艺、冷却工艺及其它的一些外部因素都会影响贝氏体转变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