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二、“三农”问题成因
3、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促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安排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1、户籍管理制度: ➢ 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 颁 布 时 间:1958年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1、政策背景
2、政策内涵 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
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 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 实施时期: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 ➢ 制度弊端: 忽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 忽视农产品供求调节的市场作用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谢谢!
8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一)“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 基本症结:在于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采取的向重工业 倾斜战略,以及由此构建的阻止城乡、工农要素流动的 一系列制度。 • 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 想进入城市,但政府仍未改变分割城乡、限制要素流动 的政策取向。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起源
古希腊和古 罗马时代; 《农业志》 《论农业》
萌芽和独立
17世纪-18世纪;
《农业经济论》 《合理的农业原理》 《孤立国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 《农业经济学概论》
现代农业经济学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3、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 特 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实施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
• ---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村)、生产 队(社或组)
• ---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分化的产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 殖业、微生物培育业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点
我国农业的定义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和农作物栽培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的第一性生产: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和二 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进行有机物物质生产的过程; 农业的第二性生产:指动物生产,既要以第一性生产为基础,又要以土 地为生产场所,表现为动物和其它生物体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
(二)市场贡献
➢ 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贡献; ➢ 农民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市场贡献;
(三)要素贡献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劳动力;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土地资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资金;
(四)外汇贡献
(五)增长贡献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第一章 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学完本章,你应该做到
本章要点
➢ 掌握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 ➢ 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 ➢ 了解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 了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了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 条件下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自然再生产,亦或仅是人类有目的参与的经济再 生产,而是两者的有机交织、融合。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具体特点
二、农业的特点
➢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 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 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三)农产品的特征
➢ 生活的必需品; ➢ 品种繁多,数量庞大,易腐烂,不易保存; ➢ 供求弹性较小;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3、政策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4、制度变革的路径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
• 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 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
单位:亿元
时期
农业税 “剪刀差” (2)为 (1) (2) (1)的倍数
1950-1978 978 5100
5
1979-1994 1755 1.5万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三农”问题的破解逻辑
“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 “外部战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 ➢ “内部战略”:改善农业的内部分工,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 具体的解决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 第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不断突破传统意义上的 农业经济学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是在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要素的约束条 件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产品贡献
➢ 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
➢ 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生态环保功能 ➢ 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土壤等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社会稳定功能 ➢ 农业为农村居民提供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为第二、三产业 适时提供或吸收劳动力;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
(三)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产品市场; 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1、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
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 二元经济结构: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
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 落后的农村——相对发达的城市; 落后、愚昧的农民——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通过土地、水、太阳能等资源培育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生物的
生命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力和经济投入,利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通过以人工培育而获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微生物
20世纪初; 《农业生产经济学导论》 《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农业经济学概论》 《农业经济学》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以农立国”思想 “农本工商末” “重农抑商论” “农工商并重” 20世纪初,用西方观点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一般理论应用在我国农经研究领域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2、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