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景理论:一个研究税收遵从的新视角

前景理论:一个研究税收遵从的新视角

前景理论:一个研究税收遵从的新视角1许评1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E-mail:hustxp@摘要:以传统的“经济人”假说为前提的期望效用理论对于税收遵从的预见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本文首先阐述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列举此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税收遵从方面的异象,接着简要介绍前景理论,并对其在税收遵从方面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最后指出前景理论在税收遵从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税收遵从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1.引言纳税人在发生应税行为或取得应税收入时,面临是否申报纳税和是否足额纳税的选择。

如果纳税人按要求进行税务登记,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要求报告有关税务信息,及时足额缴纳或代扣代缴税款,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税收遵从(tax compliance)。

税收体系要有效地运行,大多数纳税人必须表现出遵从的意愿和行为。

税收遵从度越高,税收收入损失就越小,税收也就越能发挥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等的宏观调控作用。

因此,研究影响税收遵从进而通过机制设计来提高纳税人遵从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税收遵从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以A-S模型[1](Allingham和Sandmo,1972)为基础,或松弛、改变模型的假设条件(如Yitzhaki,1974),或增加更多的现实因素等,并加以检验(如:Macho,1997;Kim,2003;等)。

这些研究得出了若干关于税收遵从的有益结论,为制定提高税收遵从的举措提供了理论借鉴。

然而,期望效用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说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有“理想”的色彩。

事实上,实证研究结果与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研究确实出现了诸多相背离之处,即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

这些“异象”极大的挑战了传统研究,也刺激了非理性理论的发展。

Kahneman与Tversky[2](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个,其卓有成效的把心理学同经济学融合在一起,推动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的发展,并因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受到普遍的关注。

以前景理论为基础的税收遵从研究也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国内鲜见这方面的研究。

为此,本文对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及其在税收遵从方面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述评,以期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

2.期望效用理论的局限及税收遵从异象“经济人”假说主要包含“自利人”和“理性人”两方面的内涵。

前者假设经济中的人都是自利的。

但是,这一假设只对人类的复杂动机进行了片面的描述。

除了自利心理之外,其它心理如同情心等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

这些因素经过多次反馈、互动后,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使得最终产生的结果与单纯自利人假设下的预期发生巨大的偏离。

“理性人”是指经济个体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依赖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充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税制改革的大规模动态CGE模型研究》(70173003)资助。

分信息、经济个体具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等补充性假设。

如果这些条件不存在,“理性人”假设就会变得牵强附会。

而这些补充性假设却是难以得到现实有力支持的。

基于此,由于“自利人”和“理性人”具有非现实性和不可检验性的特点,“经济人”假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目前,大多数的税收遵从模型都是基于经典的A-S 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期望效用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说基础之上。

它认为每个纳税人在纳税博弈中,在成功逃税的收益和被稽查抓获罚款的风险之间寻求均衡,以实现期望效用最大化:)()()1(][max C N cI pU I U p U E +−= 其中,p 为纳税人被稽查的概率,)(N I U 为未被稽查的税后所得的效用,)(C I U 为被稽查后的税后所得的效用,][U E 为纳税人的期望效用。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研究通过经济假设和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了大量关于税收遵从的结论。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这类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税收遵从问题,例如:1.纳税困惑。

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实行的稽查率和罚款率都很低,如果将现实中真实的稽查率和罚款水平代入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模型,其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大多数人都会逃税。

但是现实中的税收遵从水平远高于理论推导的结论,甚至是在逃税占主流的经济体中,大规模的不遵从行为都是很难看到的。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人们为什么会纳税,而不是为什么逃税(如:Graetz 和Wilde ,1985;Alm ,Mcclelland 和Schulze ,1992)。

[3,4]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纳税人还是遵从税法。

2.预缴现象(withholding phenomenon )。

基于纳税人实际申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了预缴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当纳税人预缴的税额低于实际应纳税额时,其遵从水平将低于预缴的税额高于实际应纳税额的纳税人的遵从水平(Clotfelter ,1983;Chang 和Schultz ,1990)。

[5,6] Chang ,Nichols 和Schultz [7](1987)在美国的实验,以及Robben 等[8](1990)在比利时、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美国等国的实验,也验证了预缴税款确会影响税收遵从度。

而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经济模型则认为税款预缴不会影响纳税人的税收遵从行为。

3. 前景理论及其研究动态现实情况与期望效用理论存在偏差并不仅仅出现在税收遵从领域中,其他风险决策领域也有同样的问题。

于是,有学者试图寻找期望效用理论的替代理论来解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前景理论。

该理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把非理性结合到经济学模型研究中来,Kahneman 本人也被盛赞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前景理论将决策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

在编辑阶段,决策者将完成编码、合成、隔离、冲消四项基本操作。

编码是指设立用来衡量盈利和损失的参照点;合成是指把具有同样结果的概率加总;隔离则是将一种某结果的风险部分与无风险部分分开;冲消操作是将那些无论作何选择,其结果都一样的部分置于考虑范围之外。

在编辑阶段完成后,决策者进入评价阶段,通过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以确定具有最高价值的选择项。

如果用V 来表示各种可能结果的综合价值,则V 由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来决定:)()(1i ni i x v p V ∑==π其中,i x 为决策者面临的第i 种结果,)(i x v 是决策者对每一种结果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价值。

)(i p π是对应每一个结果的概率i p 的决策权重,π是p 的单调增函数。

价值函数)(x v 不同于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之处主要有三方面,如图1:(1)价值由偏离参照点的程度决定,即偏好情况是体现在围绕参考点的价值变化上而不是价值的绝对值上;(2)通常情况下,价值函数在收益区域是凹的,在损失区域是凸的,即决策者在面临收益和损失时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面临收益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追逐者;(3)人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更敏感,即损失部分的函数比盈利部分更陡峭。

前景理论提出的权重函数)(p π是p 的非线性函数,有0)0(=π,1)1(=π,如图2。

该函数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对小概率的评价值大于概率值,而对大概率的评价值则小于概率值;第二,各互补概率事件的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第三,逼近确定性事件的边界,属于概率评价中的突变范围,决策权重常常被忽视或放大。

作为一个描述性理论,在解释人们面临不确定情况时的决策上,前景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非理性”:首先,前景理论认为确定性结果常被赋予较高的权重,而不确定性结果的权重较低,即“确定效应”。

其次,前景理论认为存在“分离效应”。

人们为简化面临的选择,经常先将各选择中的相同因子分离出来,仅仅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部分。

但由于分离的方法并不唯一,这就可能导致人的偏好与最终选择的不一致。

分离效应推翻了期望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概率分布和事件结果)有关的结论。

最后,前景理论认为决策者在盈利域和损失域的偏好正好相反,即“反射效应”。

确定性效应指出在盈利域中,决策者更偏好于确定性收入,而反射效应揭示了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更偏好于不确定性损失。

前景理论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对它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

概括说来,对前景理论的完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价值函数。

包括价值函数的形式及其参数估计、价值函数的心理学解释、价值函数的引出方法、基于价值函数的随机占优、风险厌恶、损失厌恶等。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的提出一种两阶段幂函数型价值函数(Wakker 和Zank ,2002),有的则发展了一个与累积前景理论相对应的随机占优概率,将价值函数、权重函数、损失厌恶等特性包含进来(Baucells 和Franz ,2006)[9]。

2.权重函数。

其核心问题有权重函数的形式及参数估计、权重函数的心理学依据、权重函数的引出方法等。

例如,Gonzalez 和Wu (1998)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权重函数的辨图1 价值函数图[2] 权重图2 权重函数图[2]别性和仰角,并依据这两个特征值构造了一种权重函数形式。

Bleichrodt和Pinto(2000)总结了累积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的缺点,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两阶段的引出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方法。

Cabantous和Ditzler(2004)研究了不同的概率信息质量对权重函数的影响,从而将信息质量因素引入到累积前景理论中。

3.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组合规则及影响研究。

近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Neilson和Stowe(2002)对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的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Gonzales 和Wu(2003)利用两结果赌局的数据来估计参数,并将其运用到三结果或更多结果的赌局预测上,以研究最初的前景理论和累积前景理论的组合规则的一致性。

4.基于前景理论的税收遵从研究最新进展前景理论虽不完善,但其对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行为的解释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实证和经验支持(如:Schoemaker和Kunreuther,1979;Payne,Laughhunn和Crum,1984;Elliot 和Archibald,1989;Leclerc,Schmitt和Dube,1995;Jullien和Salanid,1997;Richmond 和Harbaugh,2003)。

这些实证研究证实了前景理论在解释决策者行为方面,比期望效用理论更符合决策者的心理规律,更具说服力。

目前,前景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