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中西方绘画作品差异比较摘要:一直以来我对美术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尤其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上的欣赏,经常用中方的观点去评价西方的美术作品,因此导致了不理解很多西方艺术作品的含义。
然而美术鉴赏课的开设,让我从不同的方面理解到了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差异之处,也让我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中西方绘画作品的不同之处。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艺术观察,色彩线条不同之处来阐述两者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已达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文化传统,观念思维,色彩美术史从远古时代的绘画和雕塑,至今经过了无数春秋的发展,从而让人类看到了现在的绘画。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传统文化比较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
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所谓的“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
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请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它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艺术上的观念思维和色彩线条使用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绘画里观念思维比较首先,在观念思维上: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
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
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
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
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
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
”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
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
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
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
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
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
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
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
但光有模特还不够。
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
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
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
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
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了。
现在看来,中西绘画比较欣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美术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具有物质性,而创造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审美的精神性,美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东西需要挖掘和揭示。
系统的绘画艺术欣赏教育,一定会涉及美术现象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会启发学生深入领悟美术现象的内在文化底蕴,引导了解绘画与人素质和发展的关系。
认识绘画作品所展现的境界、技能、观念永远是人素质的体现。
其二,人文精神的陶冶。
虽然绘画欣赏不同于德育课,但以德育和文化成长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绘画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
古往今来,在时空长河中,得以积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挖掘和弘扬,达到扬善、育德、益智的目的。
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欣赏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健全的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欣赏者。
其三,绘画欣赏的再创造性。
欣赏,表面现象上看是一个直观掌握的过程,实际上一件美术作品之所以流传,除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品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欣赏者的主观态度。
它需要想象力、体验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应悟,把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复显出来。
而这个过程必然渗透着欣赏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内涵和精神理解,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意志,甚至欣赏者所处的时代特性,都会使得美术作品本身有新的开拓补充,甚至是重构,从而使艺术形象成为活的有生命的形象。
三:绘画色彩应用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者眼球,引起情感共鸣。
它不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光学现象,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与人类文化情感有着甚为复杂、微妙的联系,因此中西不同地域、民族的综合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语言有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色彩语言总体特点是偏重感性,突出质感,再现视觉经验的。
古希腊美术以“数”来理解世界,对形的关注超过了色,所以这时期的色彩审美是以构成世界的自然物质的原色来理解的。
古罗马则延续了这一体系。
色彩的精神内涵在中世纪的宗教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拜占庭基督教堂宣传宗教观念的镶嵌画,形象清晰,色彩鲜艳,构图富于装饰性。
探索人性、把真实感注入笔下的人物及周围环境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追求目标。
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画家则把理性科学的透视法、解剖学与感性的光色感结合起来创造画面的色彩和谐,这样就形成了西方古典绘画色彩语言的基础体系。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
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色彩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没必要“委屈”着作为模仿、象征他物的中介。
所以画家使用色彩就不是为了去模仿或再现他物,而是整合画面诸要素,力求形成与“大宇宙”之“和”相同构的画面审美特征。
因此画面上的色彩功能就不能被视为物理意义上的光“色”,而是融于画面整体的功能意义上的“韵”。
中国水墨色彩的产生,以“六法”中“随类赋色”的绘画原则来看,水墨画家只是把纯然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作为视觉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宏观观察,透过色象之表,揉和色相之质,从而做到从“眼中之色”到“心中之色”再到“画面之色”的转变。
水墨画家面对自然景物生成的“胸中之竹”就是其个体对客观事物宏观观察,透表捉质后产生“兴感”,再与其文化背景揉和前人经典作品图式并结合其绘画功力而形成的综合意象。
以上这些特点还只是中西方艺术作品不同之处的典型几点。
中西方绘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钻研。
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和发现的能力,学会欣赏,感知中西方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201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