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2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收稿日期:2004-12-16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刘炳福(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政教室,山东 青岛 260071)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教条;三位一体公式;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45-04一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

”[1](P47)其中“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被称为“斯密教条”。

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三位一体公式”在“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的价值发生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中,只有这三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和新的财富。

”[2](P715)也就是说,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建立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

对此马克思认为:1.斯密的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和萨伊的这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原因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即否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

第一、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

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

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这样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

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

”[3](P225)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以本身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使原有价值量增殖。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

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为限。

因此,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不可能大于它们在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价值。

”[3](P232)第三、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指出:“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价值,形成新价值。

”[3](P235)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

”[3](P190)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

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工人的工资。

工资只不过是已经存在的价值,或者从整个生产来看,只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由工人自己占有的那一部分。

但是这种占有并不创造价值。

因此,工人的工资增减,但并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商品价值。

”[4](P75)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价值不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

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作为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2.斯密和萨伊的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是对的。

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来说,表现为他们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润、地租和工资)的三个不同的源泉。

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来说,资本是一台永久的吸取剩余价值的抽水机;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是一块永久的磁铁,它会把资本所吸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吸引过来;最后,劳动则是一个不断的更新的条件和不断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资名义取得它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这种分配是以这种实体已经存在的实体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年产品的总价值为前提的,而这个总价值不外就是物化的社会劳动。

”[5](P929)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权和产品的归属权。

马克思指出:“人们用这种分配关系表示对产品中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索取权。

”[5](P994)“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

”[5](P992)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是正确的。

3.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内涵与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内涵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分配,即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在生产中创造价值而获得利润、劳动所有者凭借劳动在生产中创造价值而获得工资、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而获得地租,这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违背了劳动价值论的。

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即资本所有者凭借对资本所有权,以利润的形式获得一部分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获得一部分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所有者凭借对劳动力所有权,以工资的形式获得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一部分新价值。

二马克思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性质是指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反映人们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还是一种建立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的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生产关系。

马克思依据生产资料所有者是否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把按生产要素分配性质划分为两个基本方面:1.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条件下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阐述了产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生产关系。

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前提下,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来获得满足自己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但是劳动力所有者只是出卖劳动力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而“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

[3](P193)“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就产生了。

”[3](P219)那么,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使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前提下,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阐述了剩余价值分配问题。

第一、商业资本家凭借对商业资本所有权,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自己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商业利润。

第二、借贷资本家凭借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把借贷资本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并且获得职能资本家让渡给自己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利息。

第三、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并获得农业资本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地租。

因此,剩余价值分配本质反映了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同时,剩余价值分配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总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在于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维护整个资本阶级的阶级利益,体现着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2.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劳动者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条件下是一种建立在消灭剥削基础上的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时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6](P10)“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劳动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6](P11)消费资料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然后“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费资料”。

[6](P10)“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6](P11)这些说明了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直接相结合的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消灭剥削的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

其原因在于:第一、消费资料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

这种必要的社会扣除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权获得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

而这种必要的社会扣除又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从而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

第二、在社会做出各项必要社会扣除之后,劳动者根据劳动刘炳福: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力所有权和劳动力贡献的大小,参加个人消费品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分配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劳动者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条件下,实行按劳动者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以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