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与半导体物理(第七章)

固体与半导体物理(第七章)


x处的势能比n区势能高0.1ev
室温下:kBT 0.026ev
qVD qV ( x) 0.1ev
n0 ( x) nn 0e0.1/0.026
nn 0 50
(2) qV ( x) 0.6ev
p0 ( x) p p 0e0.6/0.026 1010 p p 0
结区的载流子浓度很小,已经耗尽。-耗尽区
n
J
1.雪崩击穿
碰撞电离引起载流子倍增
反偏压很大 势垒区电场很强
碰撞电离使载流子浓度急剧增加的效应为载流子倍增效应
2.隧道击穿(齐纳击穿) 在强电场作用下,发生隧道效应
A: 势垒高度↑↑ B: 能带很倾斜 C: P区价带顶比n区导带底高 D: A点电子能量和B点电子能量相等 E: p区A点电子有一定几率 穿过禁带进入n区导带的B点 F: x 短到一定程度,大量电子从p区 价带通过隧道穿透,进入n区导带 G: 反向电流↑↑,p-n结发生隧道击穿
三.表面电场效应 1.表面电场 (1)表面态与体内电子态之间交换电子 (2)金属-半导体接触 (3)MOS结构和MIS结构
SiO2
sio2
2.空间电荷层及表面势 (1)EF EF
S
S EF
EF
n型
P型
A:电子从体内转移到表面态 -表面受主态 B:正空间电荷层
C:表面势为 VS
VS 0
D:空间电荷层能带弯曲 电子势垒 空穴势阱
电子从n区到p区,空穴从p区到n区的净扩散流
构成从p区到n区的正向电流
2.载流子在势垒区外的运动 (1)非子的注入
在 x 处存在电子的积累,成为p区的非平衡少数载流子
p
在 xn 处存在空穴的积累,成为n区的非平衡少数载流子 外加电压,使非平衡载流子进入半导体的过程 非子电注入 (2)扩散区
A:扩散区长度 扩散长度 Lp或Ln
p0 ( x) NV e
p0 ( x p ) p p 0
{ EF [ Evp qV ( x )]}/ k BT
p p 0 e qV ( x )/ kBT
p0 ( xn ) pn 0 p p 0 e qVD / kBT
4.估算势垒区内某一处的载流子浓度 (1)假如
qVD 0.7ev
雪崩击穿为主 隧道击穿为主
x 1 (ND )
1 2
{7.2 半导体表面
外 表 面
内 表 面
表面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可靠性 利用表面效应可制作MOS器件、CCD器件、表面发光器件等
一.纯净表面和实际表面 纯净表面 没有杂质吸附层和氧化层的理想表面
(1)超高真空下解理 (2)高温加热 (3)离子轰击 实际表面J r J s [1 e qVr / kB ] Vr
J s -反向饱和电流密度
Jr Js
(三)理想p-n结的电流-电压公式 1.小注入 2.突变耗尽层 3.忽略势垒区中载流子的产生和复合 4.载流子分布满足玻尔兹曼分布
J J s [e
qV / kB
1]
二.表面态 (1)从能带角度
当晶体存在表面,在垂直表面方向成了半无限周期势场
表面存在而产生的附加电子能级 -表面能级 对应的电子能态 -表面态
(2)从化学键角度 表面是原子周期排列终止的地方 未饱和键-悬挂键 纯净表面的表面态密度为 1015 cm2
实际表面的表面态密度 1011 ~ 1013 cm2
J n ( xn )=J n ( x p )
Jn (xp ) q Dn n( x p ) Ln
n( x p ) -x p处非平衡少子电子的浓度
计算J p ( xn )和J n ( x p )归结为计算p( xn )和n( x p )
n( x p )=n p n p 0
平衡p-n结 正向偏压下
3.反向p-n结的能带图
综合正、反偏压下p-n结的能带图
(1)势垒区和扩散区存在非子 正偏
n P EF EF
n P 这两个区 EF EF
n P EF EF
反偏
n P (2) EF 和EF 在扩散区变化
正偏 反偏
n 0, P 0 n 0, P 0
扩散区存在少子注入 扩散区存在少子抽取
q( n p 0 Dn Ln pn 0 D p Lp )(e
qV f / k BT
1)
V f ,J f 指数式
J S (e
Vf
qV f / kBT
1)
势垒高度
扩散运动
Jf
(二)反向偏压下p-n结的特性
非子的产生 -扩散 -抽取
1.P-n结势垒的变化 在反偏下 Vr 与同向 势垒区加宽 势垒高度增高 漂移运动大于扩散运动 2.少子的抽取 边界处的少子扫向对方,体内补充 少子的抽取
正偏
反偏
2.扩散电容
发生在扩散区
扩散区的电荷数量随 外加电压的变化所产生的电容效应
3.说明 (1)电容值随外加电压变化 可变电容 (2)反偏时,势垒电容为主,扩散电容很小 正偏时,既有势垒电容,也有扩散电容 (3)势垒电容效应明显,扩散电容效应不明显
四.p-n结击穿
VB -击穿电压
J n qnn
B:在该区完成了少子扩散电流 与多子漂移电流的转换
(3)中性区
载流子浓度接近平衡值
主要是多子的漂移电流 通过任一截面 电子电流和空穴电流不相等 电流连续性原理 通过任一截面的总电流相等
J Jn J p
3.正向p-n结能带图
平衡p-n结能带图
正向偏压下p-n结能带图
n (1)势垒区和扩散区存在非子 EF EFp
qVD EFn EFp
1 VD ( EFn EFp ) q
k BT nn 0 ln q np0
利用n p 0 p p 0 ni2
VD
注意n p 0 pn 0 ni2
k BT nn 0 p po ln q ni2
常温下,杂质全电离
nn 0 N D
VD
pp0 N A
第七章 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
P-n结 金属-半导体接触
{7.1
P-n结
P-n结的形成 单向导电性 同种材料形成的P-n结 -同质结 不同种材料形成的P-n结 -异质结 一.平衡P-n结 (一) P-n结的杂质分布
pn
p n Ge Ge p n Si Si p n Ge Si
Ga As Ga P
n p 0 nn 0e qVD / kBT
势垒从qVD q(VD V f )
n p nn e
[ q (VD V f )]/ k BT
nn 0e qVD / kBT e
nn nn 0 nn
qV f / k BT
忽略nn
qV f / k BT
nn nn 0
nn 0e[ qVD qV ( x )]/ kBT
V ( xn ) VD
n0 ( xn ) nn 0
n0 ( x) nn 0e[ qVD qV ( x )]/ kBT
V ( xp ) 0
n0 ( x p ) n p 0 nn 0e qVD / kBT
(2)势垒区内x处的空穴浓度
VD
qVD EFn EFp
势垒区
空间电荷区
结区
同为一区域
VD 与哪些因素有关?
( E E )/ k T n区平衡电子浓度 nn 0 NC e C Fn B
P区平衡电子浓度 n p 0 N C e ( EC EFp )/ kBT
nn 0 ( E E )/ k T e Fn Fp B np0 nn 0 1 ln ( EFn EFp ) n p 0 k BT
n p n p 0e
n( x p )=n p n p 0 n p 0 [e qV
f
/ k BT
1]
同样
p( xn ) pn 0 [eqV
f
/ k BT
1]
J f J n ( x p ) J p ( xn )
Dp Dn qV f / k BT qV / k T q n p 0 (e 1) q pn 0 (e f B 1) Ln Lp
V V f 0 J J f 0 从p区流向n区的正向电流
V Vr 0 J J r 0 从n区流向p区的反向电流
实际p-n结的电流-电压公式与理想有较大的偏差
三.p-n结电容 “存”“放”电荷的特性 1.势垒电容 发生在势垒区
势垒区的空间电荷数量随 外加电压的变化所产生的电容效应
比n区电子的电势能高
qV ( x) (qVD ) qVD qV ( x)
3.势垒区内载流子分布 (1)势垒区内x处的电子浓度
Ecn [ qVD qV ( x )] EF / k BT
n0 ( x) NC e
NC e[ Ecn EF ]/ kBT e[ qVD qV ( x )]/ kBT
二.非平衡p-n结
正向
反向
P-n结的伏安特性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是因为势垒的存在 (一)正向偏压下p-n结的特性
非子的注入 -扩散 -复合
1.p-n结势垒的变化
外加正向偏压V f 与自建场 反向
势垒高度降低 qVD q(VD V f )
势垒宽度变窄
载流子的扩散运动大于漂移运动
n型 (2)EF EF
S
P型
n型
P型
A:电子从表面态转移到体内 -表面施主态 B:负空间电荷层 C:表面势
VS 0
D:电子势阱 空穴势垒
电子 势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