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周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原卷版)

高三周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原卷版)

高三周练考试(11月15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这便是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A.趣味痛痛快快遛B.滋味淋漓尽致踱C.意味兴致勃勃逛D.韵味尽情尽兴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3.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1)有记者问怎样看待小说家与评论家的关系,莫言笑笑说:“我想,小说家就是一些这样那样的母鸡,。

”(2)某些棋手对于胜负耿耿于怀,。

相反,命悬一线的局面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强大斗志。

①这些母鸡下出来的蛋就是小说②小说就是这些母鸡下出来的蛋③即使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④因而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4.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千里之外》)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

(《花恋蝶》)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笑傲江湖》)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

(《春姑娘的相思》)5.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B.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

C.人与教师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

D.人与父母、同伴、教师的交往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

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

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

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②眊眊:昏乱,糊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

C.余苦其多,畏.其敏畏:担忧。

D.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衰:减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4分)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4分)9.请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畏服王定国?(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 分)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6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⑵?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⑶,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⑷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郦道元《三峡》)⑸,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⑹,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⑺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⑻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远离村人刘亮程⑴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

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

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

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

⑵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

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

即使是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

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

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

⑶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

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

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

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⑷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

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

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

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

我围着树转了一圈。

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

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

⑸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

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

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

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

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⑹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

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

孤单成了一件事情。

寂寞和恐惧成了一件大事情。

⑺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

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

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

⑻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

那是他一个人的。

⑼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

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⑽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

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

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

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

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

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⑾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掉。

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

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

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⑿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

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

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

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

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

他们不会知道,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

⒀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

⒁我在野地上还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

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

12.文中两次出现了“一粒虫”“一棵草”,请分别谈谈这组意象在两处的含义。

(4分)13.请赏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

(6分)14.请概述本文的情感脉络。

(4分)15.有人称刘亮程的散文体现了“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18分)禅与文学浅说罗登廉⑴禅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曾给多少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

然而进入新社会,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禅的了解却是茫然的,但禅机却悄无声息地融入古往今来的文人的字里行间。

不管是古典诗文中所描述的那种禅境,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渗入的那种禅意,都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意识。

⑵西方国家的作家对《圣经》有不同的论释,创作了以《圣经》为题材或借《圣经》之意境的文学作品。

他们认为《圣经》是上帝智慧的结晶,文学与它联姻,会产生高于艺术本身的艺术。

虽然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牵制历史,但禅的出现其实是对儒家和道家的颠覆,使好多作家认识到,禅对文学这门艺术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

⑶基督教虽然与佛教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作为人的信仰,具有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

没有信仰就不懂得敬畏,无论信奉哪一种信仰都凸显了一个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⑷传说2500 年前的佛陀曾在菩提树下顿悟,真正悟到了人间的情势,坚定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决心。

那么佛陀到底悟到了什么呢?我们只能用心灵去体会。

当我们内心充满适意与宁静、善良与诚朴时,我们便悟在其中。

这也是一个作家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当然,这里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修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