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二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二

2017届高三语文周练二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的趣味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

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琴,不起作用。

这是精神上的残废。

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

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

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

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

”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

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下列有关“文学欣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观点不适用于文学欣赏。

B.文学欣赏的第一难关是知解文学,只有知解文学才能喜欢文学;只有喜欢文学才能感受到文学的乐趣。

C.文学欣赏离不开趣味,把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借的就是趣味。

D.许多人因为在文学的知解上有欠缺,所以在文学趣味上也有欠缺,这样就带来了文学欣赏上的欠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看到好的作品都不会深感到文学的趣味,因为他们根本不知。

这些精神上残废的人会因此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B.有些人以为自己会欣赏文学,实际上只是阅读一些品位低下的作品以寻求刺激过瘾,这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的表现。

C.有些人对文学知解得片面,趣味变得狭窄,局限于固有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了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D.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阅读的深度,是培养文学趣味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别无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些没有读遍世界名著的人,其文学趣味是不高的;就如同生长在平原没见过真正的高山的人,其对“高山”的判断是错误的。

B.许多旧文学家之所以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是因为他们以先人为主,不能改变以前产生的评价标准,也就无法获得一种新的趣味。

C.培养文学趣味好比打仗开疆辟土,必须逐渐地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

朱光潜先生本人对六朝文、宋诗的认识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

D.个人文学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突破原有的狭窄的圈子.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并借此发现新的文学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葵,字南仲。

绍定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

”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等。

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

赵范上表劾葵,诏与全子才各降一秩。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

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复兼本路屯田使。

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

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

忠孝一原,并行不悖。

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

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

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

”又不许。

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

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覆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

”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

咸淳元年,加少傅。

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

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

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B.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C.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D.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衰麻”,孝服的一种,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功”同属凶礼中的“五服”用品。

B.“授”“权”“拜”“知”“命”皆与古代官职制度中官员的升降调动有关,如本文“授权兵部尚书”即表示赵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C.太傅,官名。

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

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如文、武、康等都是美谥,幽、炀、厉等都是恶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葵勇于献身。

皇帝尤其赞赏他作为儒臣,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又主动请求出战。

B.赵葵忠于朝廷。

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

端平元年,他受命出征。

但只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最终兵员大损,溃败而回,结果赵葵遭到赵范了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

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

后上书皇帝,请求补完为母亲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的守孝之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2)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

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绥州作①韦庄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

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

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

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

④单于:曲调名。

8.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5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从师心理是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美丽、湖中明月如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刘轲(约782—约867),字希仁,广东曲江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彭城人,沛人。

大概觉得岭南是蛮荒之地,而称祖籍祖居地,这样能和汉高祖刘邦联系起来,似乎比较荣耀。

他的祖上因安史之乱举家迁往岭南定居,到刘轲已经是第三代,刘轲生于曲江,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刘轲的名字来历,一是说刘轲的父亲晚上做梦,梦见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因而为儿子取名为轲;一说是刘轲本来有另外一个名字,但因为仰慕孟子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所以给自己改名为轲。

不管怎么样,他叫做“轲”,都是和孟老夫子孟轲是有关系的。

刘轲是中唐著名的散文家和经史学家,在韩愈、柳宗元领导发起的古文运动中,刘轲是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捍卫者,他与韩愈、白居易等大贤多有交往。

相比韩白的光芒,刘轲就显得不那么出色了,似乎是个二流三流的人物。

其实不然,早在贞元年间,时贤马植见刘轲文,惊叹为“韩愈流亚也”。

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称刘轲与韩柳齐名,可见他的文名之盛。

刘轲写文章取法于孟子,与韩柳取法于班马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都大力推崇古文。

韩愈称其“后生可畏”,和他交往很频繁,但他不算是韩愈的学生门人,所以后来似乎名气连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都不及,其实他当时的文名远在那些人之上。

清代著名学者曾任《广东通志》纂修官的江藩认为,刘轲之文和韩柳之文各有千秋,而在欧阳詹之上,李观、李翱等人则望尘莫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