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
旱作区 暴雨 排至田面 历时 无积水 1~3d 1~3d 1~3d 1~3d 1~3d 1~3d 水田区 暴雨 排至作物 历时 耐淹水深 1~3d 3~5d 1~3d 3~4d 1~3d 3~5d
区域名称 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 丘陵宽谷区/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 中低山区 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
田建设区。 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区域名称 每个耕作区集中连 片规模(亩)
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
丘陵宽谷区/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 中低山区 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 中低山山塬缓坡区
≥300
≥200 ≥300 ≥200
1
技术要求解读
1 基础条件
水资源有保障。建设区域附近应有可作为灌溉水利用的河流、小溪、
其他工程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1 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调查研究和在不同区域内市、区县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参照专家讨论意见,得出最终实际指标。
区域名称 中低山区 技术指标
浅丘带坝区/河谷 平坝区
丘陵宽谷区/坪状 高丘区/向斜平顶 低山区 ≥90% ≤6°
岩溶槽谷区/ 溶蚀盆地区
中低山山 塬缓坡区 ≥70%
区域名称 技术 指标 丘陵宽谷区/坪状 高丘区/向斜平顶 低山区 中低山区 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 中低山 山塬缓坡区
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
4~10亩(长度以50m~300m为 条田 宜,宽度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 (亩) 的倍数,以20m~150m为宜) 格田 在有条件的条田区域内宜布置 格田,格田长度以不低于30m 为宜,宽度以不低于20m为宜
1 基础条件及区域划分
2 术语
• 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基 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丘陵、坝、岩溶槽谷、中 山、低山、条田田块、耕 作田块、格田、耕作区等。
3 建设区域
1
技术要求解读
1 基础条件
地形坡度在25°以下,其中15°以下区域应优先作为高标准基本农
水库、山坪塘、囤水田、蓄水池等保障水源;具有灌排条件;水质 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 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具备建设所必须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工程设施;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1
技术要求解读
2 区域划分
中低山山塬缓坡区
1~3d
1~3d
1~3d
3~4d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4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 产路。通过合理地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 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 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的提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并提 高土地利用率。田间道路工程布设宜形成网状。
—
4~10亩(长度以50m~300m为宜, 宽度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 数,以20m~150m为宜) 在有条件的条田区域内宜布置 格田,格田长度以不低于30m为 宜,宽度以不低于20m为宜。
—
—
—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1 土地平整工程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水源工程
1、当建设区域附近有河流、小溪、水库、池塘、囤水田等灌溉水源时,通 过配套灌排设施,保证建设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2、建设区域水源保障不足的,需通过修建拦蓄工程并配套引、输水设施保
指标(%) 水田 旱地 80~85 75~80 75~80 70~75 80~85 75~80 75~80 70~75
区域名称 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 丘陵宽谷区/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 岩溶槽谷区/溶蚀盆地区 中低山区 中低山山塬缓坡区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排涝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排涝标准依据水利行业标准,因此,本建设要求的 排涝标准也参照水利行业标准确定排涝指标,排涝标准为设计暴雨重现期 为10年。防洪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洪水,并明确排洪设施及承泄区。坡面 水系水平沟、纵沟必须畅通,并设有消能防冲和沉沙设施。
1
技术要求解读
3术语
耕作区
浅丘带坝耕作区
单斜山耕作区
耕作区指以道路或沟渠等骨架划分并近似矩形的耕作单元;建设区由 一个或几个耕作区组成,耕作区由若干耕作田块组成(TD/T1012 -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1
技术要求解读
3 术语
为避免耕作区过分分散,在建设区域内确定每个耕作区的适宜面积。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保证率
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标准按照北方灌区农业制定,我省技术
要求灌溉保证率按照降水和主体农业种植的特点,得出适宜的指标。因此, 满足建设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5;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灌溉
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0%。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应不低于95%。
4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3 田间道路工程
机耕道
机耕道
4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3 田间道路工程
机械化生产
机械化生产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4 农田生态防护工程
山地丘陵地带容易风化造成水土流失,故应重点建设生 态治理与防护工程,保留一定面积的生态林。其余直接 国家标准引用。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4 农田生态防护工程
2
区域名称 中低山区 面积(亩) 浅丘带坝区/河 谷平坝区 丘陵宽谷区/坪状 高丘区/向斜平顶 低山区 岩溶槽谷区/ 溶蚀盆地区 中低山 山塬缓 坡区
每个耕作区集 中连片规模
≥300
≥200
≥300
≥200
1
技术要求解读
3术语 耕作田块
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土地平整基本单元,由条田、梯 田或其他田块组成(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证建设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3、建设区距水源设施不宜超过3km。水源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不稳定区域的 耕地,在旱作条件下,每亩耕地可用于补充灌溉的设施蓄水量宜在4m3以上。
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水源工程应满足项目区可抗旱30天以上的水源条
件或水源设施。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2 灌溉与排水工程
水源工程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1
技术要求解读
4 建设区域
重点区域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
b) 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高 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c) 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集中分布区域。
1
技术要求解读
4 建设区域
限制区域
a) 水资源贫乏区域; b) 水土流失易发区、石漠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域; c) 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 复的区域; d) 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 e) 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 f) 内陆滩涂等区域。
1
技术要求解读
3术语 条田
指在地形相对较缓地区,依据灌排水方向所进行的几何形状为长方形或 近似长方形的水平田块。水田区条田可细分为格田(TD/T1033-2012高标 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1
技术要求解读
3术语 格田
指在水田区条田内以田埂为界的田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
梯田化率 田面坡度 坡地台面宽度(m) 耕作层厚度(cm) 有效土层厚度(cm) 适宜小、微型农机作业的耕 地面积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 比例
≥10
≥6
≥10
≥6
≥25 ≥50 ≥90% ≥70% ≥90% ≥70%
2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1 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调查研究和在不同区域内市、区县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结果对 有条件实施条田和格田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参照专家讨论意见,得出 以下指标,同时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量化界定(800kg/亩)。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 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 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基本农田整备区 指通过土地整治活动,逐步形成的集中连片、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 设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规划期间区域内的耕地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 田。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
5 其他工程
结合具体项目情况,若涉及除《技术要求》的几大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 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外的其它工程。其技术要 求参照有关行业规范执行。
浅丘带坝区/河谷平坝区
浅丘带坝
低山河谷平坝区
1
技术要求解读
2区域划分
丘陵宽谷区/坪状高丘区/向斜平顶低山区
丘陵宽谷区
平顶低山区
坪状高丘区
1
技术要求解读
3 术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
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 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 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
在限制区域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提供相关部门论证同意 的证明材料
1
技术要求解读
4 建设区域
禁止区域 a) 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
b)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等;
c) 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
2
5
技术要求指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