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1 港口基本情况港口是水陆联运的枢纽。
港口水工建筑物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码头防波堤、护岸船台滑道和船坞。
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的水工建筑物,它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国初期,我国只有6个港口,泊位23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1个,年吞吐量1000多吨级。
50多年来,我国水运工程建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使我国港口、航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港口建设的步伐,使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大型化、机械化和专业化方面进入了世界水平。
到1995年底,我国拥有深水泊位400多个,总吞吐量超过了7亿吨。
50多年代来,依靠科技进步,水运交通基础设施的面貌产生了深刻变化。
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也有了很大发展,由起初的短桩小跨、实体重型逐渐采用长桩大跨、空心轻型和预制安装结构;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如大型格形钢板桩结构、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和大圆筒的应用、爆炸法处理水下软基和夯实水下抛石基床、土工合成材料和粉煤灰在港口工程的应用、大型沉箱的防浪设计和预制出运等。
随着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的海湾和海岸逐步开发,今后建港将更多地处于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或浪大流急,或海湾平缓,或地基土质松软。
同时在适应新的装卸工艺、提高装卸效率、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方面也对港口水工建筑物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港口水工建筑物主要分为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其中设计又可分为工程可靠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程序。
本设计主要对重力式码头进行设计,其内容包括:作用及其效应组合的的确定、结构选型、结构布置与构造、建筑物的稳定及结构强度计算等。
水运系统自70年代初开始应用计算至今,已有初期的编制和应用单一功能、单一结构的数值计算程序,发展到能研制建立软件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计算机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目前对港口水工建筑物中采用各种计算假定、各种计算方法、各种结构型式的梁、板、排价差不多都有一些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三维问题的计算,程序的集成化、智能化,结构与介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正在进一步发展。
过去由于计算机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采用各种简化,现在可采用较精确的方法。
我国的水运工程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优化设计、工程数据库和规范库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要加快步伐赶上国际水平。
港口水工建筑物是港口工程的一项主体工程。
本设计的目的是:掌握港口水工建筑物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知识,为今后从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设计需用其他课程(如土力学、水力学、水文学、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工程施工规范等课程)的有关知识;对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经济性、安全性、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实践来对计算整理编写设计书、绘制施工图纸。
1.2 主要设计结论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有资料分析、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码头结构方案拟定、设计概算、结构计算部分。
总平面布置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的布置情况。
水域设计部分包括进港航道,港池及码头前沿水深、回旋水域、锚地等的尺度和水深。
陆域部分包括码头前沿线确定,泊位长度,断面宽,高(即码头顶面高程-港池底高程),码头坡度的尺度计算及泊位的布置顺序。
泊位布置顺序应根据泊位性质(如共同使用机械)、后方布置(如共同使用堆场)、风向、铁路等因素综合评估设计。
装卸工艺部分包括工艺流程设计,机械数量,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工艺流程设计根据泊位调整,工艺拟定做出多用途泊位的工艺流程设计。
机械数量包括机械和人员数量。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设计年通过能力、泊位数目、库场面积、装卸工人及机械司机人数、劳动生产率、装卸一艘船所需时间等。
由于从地质资料知地基条件较好,不易选择高桩,易选用重力式码头。
方案设计部分对方块和扶壁两部分进行断面设计,抗滑抗倾稳定验算,对地基承载力验算,整体稳定验算。
根据使用要求、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对两个方案进行比选。
结构选型后对推荐方案进行内力计算并配筋。
由于方块的整体稳定性不适用于大型码头,本设计推选扶壁为优选方案并进行内力计算和配筋。
1.3项目背景天津港腾运有限公司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问题,集团需配套建设专用的运输码头。
拟建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及水文航道、港口配套的堆场等设施。
由于腾运有限公司主产变压器等,所以件杂货按钢铁计算。
第二章自然条件2.1 气象2.1.1气温年平均气温 12℃平均最高气温 16.1℃2.1.3降水年平均降水量 602.9 mm年最大降水量 1083.5 mm(出现于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 278.4 mm(出现于1968年)日最大降水量 191.5 mm(出现于1975年)每年降水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的62.8%;每年4~10月份为主要降水月份,占全年95.1%。
据有关年降水资料统计各种雨量平均累计时间:小雨24.5d,中雨3d,大雨5d,合计32.5d。
2.1.4雾雾多出现在冬季,据有关资料统计,能见度小于1km的大雾平均为39 h,多发生在一月。
考虑雾后恢复作业,每年取影响作业天数为2.5d。
2.2 水文2.2.1潮位1、基准面换算关系当地平均海平面2.56m大沽零点1.00m天津港理论最低潮面2、潮型本区潮汐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潮,每日两潮,滞后45min,一般涨潮时间为5.5h,退潮时间为7h,一般潮差为2~3m,最大可达4m。
3、潮位特征值历年最高高潮位 5.81m (1992年9月1日)历年最低低潮位 -1.08m (1957年12月18日)历年平均高潮位 3.77m历年平均低潮位 1.34m历年最大潮差 4.37m历年平均潮差 2.43m平均涨潮历时 5h27min平均落潮历时 7h05min4、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 4.30m设计低水位 0.50m极端高水位 5.88m极端低水位 -1.295、乘潮水位根据塘沽海洋站1990、1992、1995和1997年观测资料,全年乘潮水位和冬季乘潮水位分别见表2-1和表2-2:表2-1 全年乘潮水位单位:m表2-2冬季(12月、1月、2月)乘潮水位表单位:m2.2.2波浪表2-3 50年一遇波浪要素2.2.3海流本区基本为往复流型,涨潮主流向NW,落潮主流向SE,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流速小于0.4m/s的累积频率为96.4%。
2.2.4冰凌本区每年冰期一般在90~110d左右(12月至翌年3月初),固定冰范围一般为0.1~0.5km,冰厚0.1~0.25m;流冰一般距岸10~20km,流冰厚0.1~0.3m,流速0.3m/s左右。
2.3地形、地貌及工程泥沙2.3.1地形现有海岸为人工堤岸,大神堂至蛏头沽堤岸为石质,局部外加木桩。
大神堂至涧河堤岸为土质。
2.3.2海岸地貌汉沽区地处渤海湾沿岸滨海平原区,地势低平,坡度一般在0.3‰~1.6‰之间。
海岸线长度约32km。
区内仅有一条河流—蓟运河,在区内的长度约26km,一般宽度为190m~300m,蓄水能力为0.5316亿m3,年均入海水量为5.9亿m3。
汉沽海域位于渤海湾中部,东起涧河西侧至大神堂段为缓慢淤积段,滩面以粉沙、粘土质粉沙为主。
滩面宽阔,达3500m~5000m,坡度平缓,为0.58‰~1.13‰,年淤积厚度约为11.5cm。
大神堂至蛏头沽段为冲刷型海岸,坡度为1.31‰~1.41‰,海岸年蚀退约16m~56m。
天津市海岸带海岸类型为堆积型平原海岸,即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
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地貌类型比较简单,浅滩宽度平坦,岸滩变化动态十分活跃。
一级海岸类型。
汉沽区大神堂至南堡海岸属缓慢淤积型海岸。
岸滩特征是,浅滩宽(3500m~7000m),平缓(坡降0.41%~1.41‰),分带现象不明显,龟裂发育;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粉砂;滩面普遍淤积,岸滩大部向海延伸,滩面淤积速度2cm~11.5cm/年。
在蛏头沽至大神堂岸段,海岸滩面宽度小(3400m~3500m),坡度大(坡降1.13‰~1.41‰),冲刷带直抵岸堤,岸堤有冲刷淘蚀现象;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在该岸段的水下岸坡冲淤变化是零未线普遍冲刷,零未等深线冲淤速度为12cm~56cm/年,-2.0m 线则淤积较快,-5.0m以外则淤积缓慢。
2.4 地质条件2.4.1土层描述及分布特征本工程勘察区主要分布有五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9个亚层,自上而下依次为:2m)1、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厚度16.00m~19.20m,底板标高-15.44m~-19.95m。
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5个亚层。
):位于场地顶面,厚度一般为0.40m~1.00m。
第一亚层,淤泥为主(力学分层号①1呈灰色,流塑状态为主,无层理,含贝壳、有机质、腐殖物,属高压缩性土。
局部为流泥。
第二亚层,粉质粘土为主(力学分层号①):厚度一般为1.80m~3.00m,1、2、3号2孔附近厚度较大,达6.10m~7.50m左右,呈灰色,流塑~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蚌壳,属高压缩性土。
局部顶部夹淤泥质土。
):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00m~5.50m,呈灰第三亚层,粉土为主(力学分层号①3色,稍密~中密状态,局部呈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蚌壳,属中压缩性土。
夹粉质粘土透镜体。
):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6.00m左第四亚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力学分层号①4右,呈灰色,流塑状态,有层理,含蚌壳,属高压缩性土。
该层土以粘性大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淤泥质粘土。
):厚度一般为4.50m左右,呈灰色,流塑~第五亚层,粉质粘土为主(力学分层号①5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蚌壳,属中等压缩性土。
总体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夹中密~密实状态粉土透镜体。
1h)2、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厚度一般为0.90m~3.00m,顶板标高-15.44m~-19.95m。
主要由粉质粘土(力学分层号②)组成,局部为粘土,呈灰黑色~浅灰色,可塑状态为主,无层理,一般顶部含较多腐殖物、有机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1al)3、第四系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厚度一般为6.50m左右,顶板标高一般为-17.94m~-20.87m。
主要由粉质粘土(力学分层号③)组成,局部为粘土,呈灰黄色~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局部含蚌壳及礓石,属中压缩性土。
夹粉土及粉砂透镜体。
e al)4、第四系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厚度4.50m左右,顶板标高一般为-24.87m~-27.04m,主要由粉质粘土(力学分层号④)组成,呈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分布粉土透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