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

获得性膜的形态与结构受所支持的固体表面性 质影响,其厚度差异很大,一般在30~60μm 之间。
获得性膜具有双重作用:
1.获得性膜有助于细菌附着与生长,能够保护牙齿。
➢ 获得性膜提供细菌黏附牙面的特殊受体,使细菌选择性吸附定植 于牙面;
➢ 获得性膜中的受体与宿主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溶菌酶等) 结合,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2.牙菌斑与牙面的矿物质转换
牙菌斑中的钙、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形式存在。 磷酸盐的性质主要由钙磷的相对浓度及牙菌斑基 质的pH值决定,Ca/P比例高时固相溶解度低,酸 性环境中磷酸盐的溶解度增加。
第五节 牙菌斑的致病性
一、牙菌斑与龋病
1.细菌致龋机制
牙菌斑中致龋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的有机酸是导致龋病发生的 直接原因。
细菌生长的物质过多进入牙菌斑内层,从而起 到保护作用。
牙菌斑细菌组成特点
1.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2. 同一个体口腔内不同部位之间存在差异。 3. 牙菌斑形成的不同阶段细菌的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4. 致病性牙菌斑与非致病性牙菌斑的细菌组成差异
却不大,仅是各种细菌所占的比例不同。
影响牙菌斑生态平衡的因素
第十章 牙菌斑生物膜
天津医科大学 靳趁心
牙菌斑是口腔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是口腔 常见病——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内微生物之间以共生、竞争和拮抗等方式相互 作用,与所处的环境构成不同的微生态。
第一节 牙菌斑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被基质包裹的 互相黏附并附着于牙齿或修复体表面的未矿化的 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或唾液冲刷去除。
致龋牙菌斑内变异链球菌为优势菌,而能够 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数量少。
能够迅速分解蔗糖产生大量乳酸,并能够迅 速将蔗糖转化为细胞内多糖。
4.主要致龋菌
目前已经证实的致龋菌有: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乳酪乳杆菌、嗜酸性 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
(1)变形性链球菌:是最早确认的致龋菌,在病变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强 致龋性。它能够合成非水溶性葡聚糖,对牙齿的釉质面及根面均有较强的黏 附力;它能够产生大量乳酸,并在pH低的酸性环境中生存。
牙菌斑中的微生物群落并不是无限扩增的,当其中细菌种类和数量达 到一定限度后,牙菌斑内的细菌可分泌蛋白释放酶使部分细菌脱落, 多余的细菌向周围扩散与定植。
第四节 牙菌斑的物质代谢
一、糖的代谢
1.糖的分解
➢ 牙菌斑中细菌具有纤维素酶、淀粉酶、糖苷酶等多糖降解 酶,可将多糖降解为单糖或双糖后,通过透性酶转运系统 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主动转运到细胞内。
2. 通过黏附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细菌集聚在一 起
三、牙菌斑的成熟
在牙菌斑的成熟过程中,细菌的定植有一定顺序,早期定植菌主要是 革兰阳性球菌,其中链球菌为优势菌,而后是放线菌等细菌。
大约在牙菌斑形成的第5~6天,牙菌斑内的细菌重新排列,形成栅栏 状结构,标志牙菌斑成熟,此时牙菌斑内细菌的组成比例和数量趋于 稳定和平衡。
分类
光滑面牙菌斑:G+球菌和杆菌为优势菌
龈上牙菌斑 点隙沟裂牙菌斑: G+球菌为优势菌群

邻面牙菌斑: G+杆菌为优势菌群


龈下牙菌斑 附着性龈下牙菌斑: G+球菌、杆菌、丝状菌+ G-短 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性龈下牙菌斑 :G-无芽胞厌氧杆菌
第二节 牙菌斑的结构与组成
一、牙菌斑结构
镜下观察,牙菌斑为由大小不等的被覆基质或 获得性膜的细菌团块组成。成熟牙菌斑由内至外 一般分为三层:
高Eh支持需氧菌或微需氧菌的生长,而低Eh 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口腔中不同部位的Eh差别 很大,光滑面的Eh高,而龈沟、牙周袋内Eh很低。 健康龈沟的Eh约为+75mV,而牙周袋则为-50mV, 深牙与龈沟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蛋白、 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维持微生物生存的最基 本营养物质。宿主摄入食物的种类、频率和方式 影响微生物的组成。
1.基底层
为牙菌斑紧靠牙面的一层,为无细胞的均质
结构, HE染色为红色,厚度为0.1~1.0μm,实
际上是获得性膜, 可见少量细菌黏附于其表面或 直接黏附于釉质表面。
2.中间层
为牙菌斑主体部分,主要由排列成栅栏状结 构的细菌组成(黏附于基底层的长杆菌及丝状菌 垂直于牙面排列,大量的球菌、杆菌分布或黏附 于其中形成)。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
当pH值为6.0~8.0时,几乎所有的牙菌斑细菌都能生长; 当pH值为5.0时,放线菌和一些链球菌还可以生长; 当pH值达4.6以下时,只有乳杆菌和酵母菌能够生存; 当pH值高达9.5时,只有少量的韦荣菌、梭杆菌、酵母菌和 链球菌可以生存。
3.氧化还原电势(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s, Eh)
➢ 细胞外多糖的合成:细菌在葡糖基转移酶或果糖 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利用蔗糖合成胞外多糖,主 要有葡聚糖、果聚糖和粘多糖,以及多糖-蛋白复 合物。水溶性细胞外多糖易被细菌利用,是牙菌 斑内能源的贮存形式。
3.糖代谢的调节
通过调节糖酵解的速度调节糖代谢,己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 径中的限速酶。
共生的血链球菌
7.氟化物的作用
氟可以抑制致龋菌的附着,有利于唾液的冲洗和 外力的机械清洁除菌,使牙菌斑形成的时间延长、 数量减少。
牙菌斑中的氟还能够以氢氟酸的形式扩散到细菌 细胞内,通过抑制糖代谢酶的活性而干扰糖代谢, 降低细菌的产酸能力。
第三节 牙菌斑形成与发育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连续 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为描述方便,一般将 其分为三个阶段:
“乳酸阀门”机制调节无氧酵解,对抗糖致死。
二、氮源物质代谢
氮源物质对细菌生长重要作用: ➢ 为细菌提供蛋白质更新所必需的氨基酸 ➢ 作为能源贮存 ➢ 代谢产生的碱性产物可调节牙菌斑基质的pH值
牙菌斑中的蛋白质经蛋白水解酶降解为胨、肽,再经肽酶 降解为氨基酸,该过程的终末及中间产物可被不同细菌所 利用。
(2)乳杆菌:能够产生大量乳酸,并具有强耐酸性,但是与牙面的亲和性很低, 因而主要在龋病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乳杆菌在深龋中检出率高,在无菌鼠口 腔中能产生点隙龋,与龋病密切相关的乳杆菌主要有乳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 菌。
➢ 进入到细胞内的单糖或双糖首先通过各种代谢途径转变为 丙酮酸,然后经有氧代谢或无氧酵解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并 释放能量。
➢ 细胞内糖无氧酵解产生乳酸、甲酸、乙酸等有机酸,并以 质子的形式转移到细胞外,使环境中的pH值下降。
2.糖的合成
➢ 细胞内多糖的合成:外源性糖供给充足时,在糖 原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具有分支链的糖原,贮 存能量。
1.获得性膜的形成 2.细菌黏附集聚 3.牙菌斑的成熟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是一层非发 育性的无细胞结构的薄膜,主要由唾液、龈沟 液中的粘蛋白或糖蛋白选择性的沉积、吸附于 牙齿、修复材料表面形成。
不同部位获得性膜的成分有所不同。釉质表面 的获得性膜的以唾液成分为主,而牙根表面的 获得性膜以龈沟液成分为主。
2.致龋菌的生物学特征
(1)对牙面有选择性黏附力; (2)可快速产生大量的酸,并具有强耐酸性; (3)具有合成细胞内或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4)细菌的数量与龋病发生率密切相关,选择性的
抑制该菌可降低龋病发生率; (5)能引起实验动物传染性龋损。
3.致龋牙菌斑特征
致龋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邻面和咬合面,致 龋产物主要是有机酸。
链球菌生长的必要生长因子
拮抗:细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和定植空间而影响生态平衡; 细菌自身能够合成并释放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存的代谢产物; 引发机体产生天然抗体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与生长。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生境中的氧,使局 部Eh下降,为专性厌氧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唾液中的糖蛋白时,首先由 口糖腔蛋链白雷球侧沃菌链菌、,等如菌细普然含变素菌雷后有异,及沃蛋链链它粘菌白蛋球能性等质白菌杀放含被水产伤线有具解生 链 菌糖 核酶的 球 ,苷 梭的细 菌 也酶 杆细菌 属 能菌的菌素 中 杀、细降为 的 伤中菌解变 其 与间分链 它 其普解
(1)牙菌斑中碳水化合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代谢产生乳酸、乙酸、丙 酸等有机酸,氢离子和有机酸根离子扩散到釉质晶体周围,使釉质 表面钙和磷酸盐等矿物质溶解。
(2)致龋菌合成非水溶性的粘性多糖形成生物屏障,限制牙菌斑内外物 质的扩散,维持牙菌斑深层较低的pH值。当外源性糖缺乏时,细菌 可利用这些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继续产酸。
5.唾液中的抑菌成分
分泌型IgA(sIgA): 能与细菌合成的葡聚糖转移酶结合, 限制细菌酶的活性;sIgA还能与细菌表面蛋白、脂磷壁酸 等抗原结合,使微生物凝集成簇,降低其对牙面的黏附能 力。
溶菌酶:作用于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而使细菌 胞壁崩解。
乳铁蛋白:能够与Fe3+紧密结合,从而降低了细菌对生存 必需的Fe3+的利用,实现抑菌作用。
(3)脱羧基作用是在低pH值环境中发生的一种氨基 酸分解方式,氨基酸在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胺和 二氧化碳,其代谢产物为碱性,可升高牙菌斑pH值。
三、牙菌斑内矿物质转换
1.唾液与牙菌斑间矿物质交换
唾液是牙菌斑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唾液与牙 菌斑中的矿物质以离子扩散的方式相互交换,该 过程可逆,扩散速度取决于浓度差。
1.温度 影响pH变化、离子活性及微生物的凝集。 口腔温度一般维持在35~36℃左右,摄入食物时的温差在
60℃左右,长期定植于口腔的细菌一般能够适应这一范围温度 变化。 2.pH值 影响细菌酶的活性。
口腔内平均pH 值为6.7~7.2,主要由唾液中的碳酸盐及磷 酸盐缓冲系统来维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