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没有考虑性别、年龄; 也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在犯罪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强化值”并不是一个固有特
性,而是强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4.3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价值观 人格特征 心理异常
4.3.1 价值观
(1)贪利
(2)成就意识
对成就的理解,影响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 规定着自己的行为取向。
分组准备,课题讨论)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杀倾向;
纵火犯——精神发育不全(52%)
1.1.3 胡顿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欧内斯特·艾伯特·胡顿(Earnest A1bert Hooton,1887-1954)
12年 17077人 (其中3203人普通市民)
人体测量
3卷本《美国犯罪人:人类学研究》(1939)
1卷本《犯罪与个人》 (1939)
①为犯罪动机的无意识领域研究打开了大门; ②重视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③关于性格特征与犯罪的联系的观点,具有创造性; ④把犯罪看做是人的本能,还赋予本能新的含义——
心理本能,违法犯罪与本能的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的; ⑤对犯罪研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强调对儿童
的早期教育;第二,心理分析学在供认、法官心理、 犯罪改造中的应用。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1.1.2 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障碍。俗话说就是心里有个结打不开,总 是陷在某一点上。
马加爵案件
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 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 中心”的性格缺陷。
黄勇走向犯罪的心路历程
4.3.3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即精神病,指各种严重的精神障 碍,从而导致感知、情感、思维、意志的 紊乱.
成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即伴随着名气(而非名誉) 而来的金钱等等的利益的获得。
成功淡化善恶标准 成功与失败的结果甚至取代善与恶的标准
疯狂的追逐有时恰恰直接成为犯罪的动因, 导致“失败”。
4.3.2 人格特征
(1)反社会人格(自然人格障碍) 指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问题,往往小
时候就能看出一些苗头,俗话说迟早要不开的,正是这种攻击性本能决定了 人必然犯罪。
3.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中探索了人类早 期社会的禁制、法律和刑罚体制的产生。
强调培养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事物 都有阻止战争的作用。
用死亡本能来解释战争。 推广爱的本能对战争——社会犯罪的
抑制作用。
3.1.4 评价
4.1.2 不同(差别)接触理论
九与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主
学价不不与犯学学沟习 要
习值被局犯罪习习通得 内
差所一限罪动内地学

异解般于形机容点习
频率 持续时间
顺序

需 求
模 仿
态 接 触
学 习
亲密 团体
强度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第三,研究的基本倾向:从犯罪人的外部特征 来研究犯罪人;从犯罪人的内部结构或状态研究犯 罪人。
1.2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2
1.2.1 身体结构的表征与犯罪 1.2.2 体型与犯罪 1.2.3 内分泌异常与犯罪 1.2.4 营养成分不均衡与犯罪 1.2.5 中枢神经机能异常与犯罪
1.3 遗传与犯罪研究
负面刺激 身体、言语、生活条件、行动目标
正面效果的引诱 预期正面、有利效果
楷模的教唆 看过他人表现攻击
教导性教唆 权威指导
妄想 幻觉力量操纵
3.3 .3 攻击行为的持续与强化
外在强化
惩罚
传达出攻击行为是否安全的讯息
替代性强化
观察到某种行为的表现似乎 受到惩罚,就会抑制该行为
学习理论评价
社会失控理论 文化违规理论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阿德勒的犯罪观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2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15年 “由于罪恶感而犯罪”
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1.2 本能理论 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这种病人常常丧失自我的意识能力,而且拒绝就医 有时还出现意识障碍,辨认和判断能力丧失,以及
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的支配下,发生危害性行为
心理异常—精神异常的犯罪人
一类犯罪人大多数是缓慢发病的精神病人。 这种类型病人病态不很明显,所以他自己 也不认为有病,同时也不被他人认为是精 神病患者
另一类犯罪人常常是属于急性短暂的精神 病反应,这种病人症状明显,只要注意就 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险。
第二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西方和我国主要犯罪心理学流派有关犯 罪原因的观点,比较分析各流派的异同,形成对 犯罪心理原因的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犯罪的生物学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论 犯罪心理形成的综合动因论及犯罪心理结构
查尔斯·巴克曼·格林(Charles Backman Goring, 1870-1919)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
3000名男性累犯 37种生理特征 6种心理特征
《英国犯罪人:统计学研究》(1913)
遗传低劣理论
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强度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遗传性低劣(a general inferiority of hereditary nature) 诈骗犯——自私; 暴力犯——急躁粗暴,少敏捷,精神病倾向和自
犯罪人与市民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33个项目指数 19个 (58%) 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25.64%的一级谋杀犯比一般犯罪人年老、体重、身高
种族与犯罪
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不同 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型也有差异
1.2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
犯罪人类学与现代犯罪生物学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自卑感 努力追求卓越 过度补偿 犯罪
3.3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艾秋宏 “潜伏性偏差行为” 亚历山大 无法理性面对事实 希利和布朗纳 未满足的欲望需求与不满 阿伯拉哈姆逊 自我功能受损无法适应生活 埃里克森 自我认同与角色模糊的冲突 哈勒克 受压抑情感的呈现
4 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单氨氧化酶含量过低与犯罪 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 心理退化与犯罪 遗传基因与犯罪
1.2.1 身体结构表征与犯罪
5 犯罪心理形成的综合动因论 及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结构
思考和讨论题
1、你认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其特点 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布置思考与讨论题,组织
1907年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1894年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3.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严厉的超我(harsh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薄弱的超我(weak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
3.1.2 本能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 本能理论与犯罪观的关系 ——人的犯罪是与这种先天的、攻击性本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外在):
服从和惩罚定向;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个人需要满足):
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内化):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4.4.3 法的控制作用失调
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 领导干部违纪 贪污受贿 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查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的犯罪研究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4.1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
学习理论
不同接触论
条件作用论
条件反射论
操作条件作用论
犯罪模仿论
社会学习论
4.1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行为研究
4.1.1 操作性(强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行为类型是由外界环境
第一,研究的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身体的外部 形状与犯罪的关系,并用隔代遗传来解释犯罪行为 发生的根本原因;更强调身体素质与犯罪的关系。
第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使用直接观察、 身体测量以及身体解剖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身体 特征;使用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例如,双生子诊 断与比较、血液检查化验、性染色体分析、内分泌 测定、脑电图测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