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竞赛讲义)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竞赛讲义)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赛点简索】●非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中右上方(氢在左上方)。

非金属元素价电子数较多,原子半径较小,易得电子,因此常表现出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氢、氟、氯、溴、碘、氧、硫、氮、磷、砷、碳、硅、硼等十三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盐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硼的特性及硼烷的结构和性质。

●含氧酸酸性强弱的递变规律以及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水溶液中的常见离子的颜色和定性鉴定和分离。

【热点难点】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22种,除氢以外都位于周期表中的p区。

它们为数虽然不多,但涉及的面却很广。

首先是化合物种类繁多。

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中,丰度最大的是非金属。

80%以上的非金属在现代技术包括能源、功能材料等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突出的为氢作为能源,硅作为半导体材料,石英光纤作为通讯材料,还有特种功能陶瓷等等。

在超导、激光、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非金属起着与金属同等重要的角色。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大多数是分子晶体,也有少数原子晶体和过渡型的层状晶体,但不论是哪种晶体类型,分子中的原子间大都是以二中心二电子共价键相结合的,每种元素在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数目大多数符合8 – N规则,即以N 代表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则该元素在单质中的共价数等于8 – N。

对于氢、氦则为2 – N。

稀有气体的共价数为8 – 8 = 0,形成单原子分子。

卤素为8 – 7 = 1,每两个原子以一个共价键形成双原子分子。

氢的共价数为2 – 1 = 1,也属同一类型。

ⅥA族的硫、硒、碲为8 – 6 = 2,形成二配位的链形或环形分子,ⅤA族的磷、砷则形成三配位的有限分子P4、As4或层形分子如灰砷、黑磷等。

ⅥA族的碳、硅的8 – 4 = 4,则形成四配位的金刚石型的结构。

2.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卤素与水的反应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卤素置换水中的氧:2X2 + H2O = 4H+ + 4X-+ O2其二是卤素的水解反应:X2 +H2O H+ + X-+HXO (X=Cl,Br,I)3.硼和硼烷(1)硼的外层电子构型和成键性质硼处于第二周期第ⅢA族,具有2s22p1的外层电子构型。

硼原子具有下面三个特点:(2)硼烷硼和氢不能直接化合,但用间接方法可以制备一系列硼和氢的化合物,它们和碳氢化合物相似,称为硼烷。

最简单的硼氢化合物是乙硼烷,又称二硼烷B2H6。

硼烷剧毒,是液体燃料,在空气中能自燃,极易水解,可以跟NH3、CO起加合反应。

B2H6 + 3O2 === B2O3 + 3H2O B2H6 + 6H2O === 3H3BO3 + 6H2↑B2H6 + 2NH3 === [H2B(NH3)2][BH4]4.碳的氧化物及其盐碳有许多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是CO和CO2。

CO和N2、CN-等互为等电子体,CO分子中有三重键,1个σ键和2个π键。

CO的(总)键能大于N2的(总)键能(如表),但CO与N2容易参加化学反应。

原因为①CO分子中C上的一对电子(比N2)容易和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发生反应。

Fe2O3(s) + 3CO(g) === 2Fe(s) + 3CO2(g) Fe(s) + 5CO(g) === Fe(CO)5(s)②CO中的第一个π键的键能比N2中的小很多,因此CO的第一个键易断裂。

CO2是线型非极性分子,分子结构如图,其中C原子以sp杂化成键,分子中存在两个大π键(π34)。

在526.8kPa、–56.6℃时,CO2凝聚为固态(常称为干冰),干冰于–78.5℃升华。

CO2的临界温度为31℃(加压可使CO2液化的温度升高),900K因此钢瓶中CO2应为液态。

常态下,CO2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但某些还原性很强的金属,例如燃烧着的镁带,即使在CO2中也能继续燃烧。

2Mg + CO2 ===== 2MgO + CCO2可溶于水,常压下273K时,100gH2O可溶解0.385gCO2,按体积比约1:1,饱和CO2溶液的浓度为0.03~0.04mol/L,溶液呈酸性pH≈4。

习惯上把CO2的水溶液叫做碳酸。

碳酸盐有酸式碳酸盐和碳酸盐。

大多数酸式碳酸盐易溶于水,正盐只有铵和碱金属(锂除外)的碳酸盐易溶于水,但易溶于水的正盐其相应的酸式盐溶解度却相对较小。

由于碳酸是二元弱酸,故其盐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

当金属离子与可溶性碳酸盐作用时党表现出不同的沉淀形式,这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不同的碳酸盐对热稳定性可以相差很大,其规律为(1)同一种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次序为:正盐>酸式盐>酸。

如:Na2CO3>NaHCO3>H2CO3(2)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碳酸盐的热稳定性增强。

如:BeCO3<MgCO3<CaCO3<SrCO3<BaCO3(3)不同金属的碳酸盐的热稳定性次序为: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如:K2CO3>CaCO3>ZnCO3>(NH4)2CO35.氨的氢化物(1)a.氨合电子:液氨可溶解较活泼的金属(如碱金属、钙、锶、钡等)生成蓝色溶液,这种溶液可导电,较稳定,通常作为一种强还原剂,将其放置时,可缓慢放出氢气:2Na + 2NH3 === 2NaNH2 + H2。

其特性可以认为是产生了“氨合电子”的缘故,以金属钠为例,说明如下:Na Na+ + e-,然后氨分子发生可逆的溶剂加合作用:Na+ + xNH3Na(NH3)x+e-+ yNH3 (NH3)y-“氨合b.形成配合物:氨分子中的孤电子对可与别的分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如三氟化硼、各种金属离子等。

特别应注意的是,氯化银虽不溶于强酸,但可溶于氨水:AgCl + 2NH3 === Ag(NH3)2+ + Cl-。

6.氧和硫(1)氧、臭氧和过氧化氢①常况下,氧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在90K时凝聚成淡蓝色的液体,进一步冷却到54K时凝成淡蓝色的固体,液态和固态氧有明显的顺磁性。

在室温和加压下,分子光谱实验证明氧中含有抗磁性的物质O4,在固态氧中存在更多的O4,这也同O2分子中存在单电子有关。

两个氧分子间的键能弱于一个电子对的键能,却比范德华力强,O4的结构可能如右图所示,但不能肯定。

②臭氧是浅蓝色气体,有一种鱼腥臭味,在–112℃凝聚为深蓝色液体,在–192.7℃凝结为黑紫色固体。

臭氧不稳定,但在常温下分解较慢,437K以上迅速分解。

二氧化锰、二氧化铅、铂黑等催化剂的存在或经紫外辐射都会促使臭氧分解,臭氧分解时放出热量。

2O3 === 3O2△H = –284kJ/mol这个放热分解反应说明臭氧比氧有更大的化学活性,它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都比氧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臭氧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

除金和铂族金属外,它能氧化所有的金属和大多数非金属。

在臭氧中,硫化铅被氧化为硫酸铅,金属银被氧化为过氧化银,碘化钾被迅速定量地氧化为碘。

PbS + 4O2 === PbSO4 + 4O2↑2Ag + 2O3 === Ag2O2 + 2O2↑2KI + O3 + H2O === 2KOH + I2↓+ O2↑最后这个反应可用于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臭氧。

③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分子式为H2O2,在过氧化氢分子中有一个过氧链—O—O—,每个氧原子上各连着一个氢原子。

两个氢原子位于像半展开书本的两页纸上(如图)纯的过氧化氢是近乎无色的黏稠液体,分子间有氢键。

由于极性比水强,在固态和液态时分子缔合程度比水大,所以它的沸点(150℃)远比水高。

过氧化氢与水可以任意比例互溶,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对热不稳定,呈弱酸性。

过氧化氢分子中O的氧化数为–1,它既可降低到–2,作为氧化剂;又可升高到0,作为还原剂。

H2O2用作氧化剂的反应如:PbS + 4H2O2 === PbSO4 + 4H2O H2O2 + 2I-+ 2H+ === I2↓+ 2H2OH2O2遇Cl2、KMnO4等强氧化剂时,发生还原反应:H2O2 + Cl2 === 2HCl + O2↑2MnO4-+ 5H2O2 + 6H+ === 2Mn2+ + 5O2↑+ 8H2O在有乙醚存在时,向H2O2的酸性溶液中加入K2Cr2O7,可得到蓝色的过氧化铬:过氧化铬的分子结构如右图,它在乙醚中能稳定存在。

该反应不是乙醚氧化还原反应,而是过氧化氢中的过氧链转移给了过氧化铬,该个反应可用来检验H2O2或Cr2O72-的存在。

但过氧化铬在水溶液中不稳定,会进一步与H2O2反应,蓝色迅速消失。

7、含氧酸氧化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中,各元素最高氧化值含氧酸的氧化性从左到右增强。

例如H2SiO3<H3PO4<H2SO4<HClO4。

(2)同一族中,低氧化值含氧酸的氧化性自上而下递减。

最高氧化值和中间氧化值含氧酸的氧化性以第四周期元素最强。

例如2BrO3-+ Cl2 = 2ClO3-+ Br2(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值的含氧酸中,以低氧化值含氧酸的氧化性为强。

例如HClO>HClO2>HClO3>HClO4;HNO2>HNO3(稀);H2SO3>H2SO4(稀)。

8、含氧酸酸性强弱的规律(1)含氧酸酸性的强弱与R—O—H中R—O和O—H键的相对强弱有关(见上17讲一,4)。

(2)含氧酸强度的定量表示含氧酸HnROm可写为RO m – n(OH)n,m – n表示为非羟基的氧原子数。

关于含氧酸的强度,鲍林总结出两条规则:(1)多元含氧酸的逐级电离常数之比约为10-5,即Ka1:Ka2:Ka3 = 1:10-5:10-10,(2)含氧酸的酸性与非羟基氧原子以磷酸和焦磷酸为例,比较它们的电离常数可知,焦磷酸的酸性比磷酸强。

这是因为多酸酸根的体积比简单酸的酸根大,负电荷的电荷密度较低,对质子的作用力较弱,所以质子容易电离的缘故。

【赛题赏析】【例1】用氯气对饮用水清毒已有百年历史。

这种消毒方法会使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有机含氯化合物,对人体有害,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用氯气对饮用水消毒,建议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用NaClO3氧化浓盐酸来制取ClO2,同时有Cl2生成,且Cl2的体积为ClO2的一半。

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我国研究成功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在氮气保护下)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这一方法的优点是。

(3)在H2SO4酸性条件下,用Na2SO3还原NaClO3也可制得ClO2,反应方程式是。

(4)ClO2的消毒性能高于Cl2,若用同质量的Cl2和ClO2,则ClO2消毒性能是Cl2的倍。

解析:(1)NaClO3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ClO2是还原产物,Cl2是氧化产物,2NaClO3+4HCl=2ClO2+2NaCl+Cl2+2H2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