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工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方法

打工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方法

打工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方法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

为顺利完成学业,或是提高综合能力,很多学生迈入社会打工。

但是,由于大学生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及我国法律在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方面存在瑕疵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了保障打工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根据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做法,高校的法制教育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高校法制教育缺乏自身独立的地位。

大学生以接受道德、纪律教育为主,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习惯性地用道德、纪律去衡量,而缺乏法律意识。

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任课,在讲授课程当中,教师可安排《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与学生权益联系紧密的法律课程,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来考虑问题,提高法律意识。

另外,学校可联系某些司法、行政部门、仲裁等机构为学生们开展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使大学生们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应健全勤工助学机制,成为打工大学生权益保护的坚强后盾
勤工助学工作的全方位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体系,要变学生个体自发型为学校组织型,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⑦有效的组织体系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制度完善。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机构一般下设于学生工作部或是校团委,负责勤工助学的老师通常都身兼数职,工作繁多。

为有效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笔者认为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勤工助学工作办公室,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全面规划和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使勤工助学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勤工助学办公室以为同学们提供高质量及数量众多的工作岗位为己任,使有需要的在校大学生都能获得工作岗位,就可将所有学生纳入《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管理范围中。

在校大学生在学校组织下进行打工,有学校这个庞大的集体作为坚强后盾,用人单位不敢轻易侵害学生利益,即使当大学生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学校可以快速有效地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三)完善立法或者司法解释,最大限度保护打工大学生劳动权益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打工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加上学生维权意识薄弱,打工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

完善高校学生打工行为的法律制度与司法解释,是保护大学生打工中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

2007年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只适用于高校统一组织的勤工助学,未经学校组织而在校外打工的学生不受该办法的保障。

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意见》,对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和加强大学生勤工助学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也有专家对这两个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提出质疑,事实上也很难执行。

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有法可依。

现行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1995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lt;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又将大学生勤工助学视为未就业,不签订劳动合同,排除了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因此,大学生打工不能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然而事实上,大学生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形成了劳动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者。

建议出台《劳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将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明确规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参照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进行调整。

有人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民法上的雇佣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诉讼的成本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高昂的。

只有完善大学生打工的法律规范或者司法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